↑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技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徹各二,江苏、潮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鰹读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 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

    C.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简性

    D. 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

    A. 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B. 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C.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 具有内在的延续性、一致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

    A.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B.经营种类多,活动范围广

    C.主营盐铁棉布日杂

    D.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

    A.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B. 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

    C. 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D. 有利于与佛教斗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鹅湖之辯”中,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太繁;后来王阳明也认为朱熹的学说“支离决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学者的手脚。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B. 把封建统治与纲常伦理结合

    C. 强调“格物致知”的思想

    D. 将儒学进一步官方化哲理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数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 清末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C. 清末士大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D.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民主传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碧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A. 资产阶級的软弱性

    B. 列强支持清政府

    C. 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

    D. 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红星照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美国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 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工农红军会宁会师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上海入民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后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该书再版

    A. 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

    B. 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

    C.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符合“科技兴国”战略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回顾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专家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党和政府对时代因素的准确把握。这里对“时代因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国际环境趋于缓和

    B. 周边环境全面改善

    C. 新型外交理念的践行

    D. 摒弃意识形态的纠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古代雅典僭主通常借助社会中下层力量推翻贵族统治,实行个人统治。僭主常常大兴土木,修建神庙等公共建筑,举办和推广宗教崇拜的公共节日。据此可知,当时僭主政治客观上

    A.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B. 催生了雅典的宗教信仰

    C.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D. 改变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罗马法由“私法”和“公法”组成。私法重视对私人权利的保护;公法的效力由国家公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且公法地位高于私法。由此可知,罗马公法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体现了国家至上的原则

    C. 维护了罗马社会秩序

    D. 维护了罗马国家的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 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 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D. 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B.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般认为,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而法国启蒙文学的批判性、哲理性则更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A. 英国民众缺乏参政意识

    B. 英国并非启蒙运动中心

    C.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更迅速

    D. 法国专制主义传统更浓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可以从各种自然现象的类比,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A. 神学并不必然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B. 近代科学立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C. 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D. 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的权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4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B. 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

    C. 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

    D. 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列宁在回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

    B.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C.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27年秋,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存在着重大分歧

    B. 苏联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就不大

    D. 农业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

    B. 中国成为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新兴国家将极大地冲击旧的国际体系

    D. 区域经济合作増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积极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倡导自由贸易。但从2017年开始,特朗普政府称其为“我们国家史上,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最糟糕的经济贸易”导致美国人的金钱流失、就业机会流失。这主要说明

    A.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B.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C. 资本输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输出国经济发展

    D. 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世界主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4年在中南海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了解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不了解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就不能全面把握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他曾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摘编自新华网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朝时的“海上丝之略”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候官对其进行管理。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氇琉璃、奇石、异物。

    唐朝时的“海上丝網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換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见。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輸入品。

    两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贯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新丝網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意图在美国等国家从阿富汗撤出后,由美国主导阿富汗战后重建工作……2013年9月,西班牙亚洲时报在线专栏作家佩佩・埃斯科瓦尔刊登在(起义报》上的一篇题为《全部踏上新的“丝绸之路”》的文章指出:“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欧亚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会赞成华盛顿的方案。把南亚与中亚、西南亚和中困连接起来的“丝網之路”・可以说与南美争取自由的进程如出一辙,……新的“丝绸之路'将由亚洲建设,而不是西方。”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中国“丝綢之路经济带”设想的本质不同,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政党政治必须釆取自由竞争、且“最宣两大对時,不宜拜小分立”的两党制主张,关于“非采政党内图制,无以普治”的政党内民主张,梁启超与末教仁英雄所见略同,几乎如出一散。宋教仁说,“駅忽敢死者易得,条理缜密之士盖寡,非先植其基,虽满洲倾覆,犹足为忧”。仅1906年初至1907年初,末教仁一年间编译出版的政法文献就多达数十万字,如《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等等,1908年,他翻译了长达1400多页的《比较财政学》。1907年,宋教仁潜赴东北,欲联络“马赅”起义,偶然获恐日本意欲吞并我国间岛的图谋。他立即中止起义计划,转而撰写《间岛问题》一书,运用中日韩三国的史地资料,从国际法角度驳斥日本的谬论,有力帮助了清政府对日交涉成功。

    ——摘编自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教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