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A.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 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 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A. 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 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 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 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把顾炎武视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认为顾炎武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梁启超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顾炎武

    A. 批道学、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

    B. 谈心性、分权众治的治国方略

    C. 明义理、扶植纲常的价值取向

    D. 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B. 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商业知识开始累积和传播

    D. 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1842—1845年清政府奏报毒品犯罪文件情况统计表。

    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A. 禁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B. 贩卖鸦片现象基本杜绝

    C. 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D. 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上述言论

    A. 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

    B. 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 反映了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

    D. 表明了反对学习西方的坚定立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 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 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 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 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 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 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 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81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有关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的规定,指出:“个体工商户,一般是一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可以请1—2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2、3个,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请帮手、带学徒,都要订立合同。”上述规定

    A. 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说明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C. 动摇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D.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

    D.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法学家尤里安《学说汇纂》记载:“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6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 经济立法渗透契约理念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D. 奴隶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A. 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 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 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 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B. 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C. 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

    D. 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A.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 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48年12月,美国驻巴黎代表大卫·布鲁斯建议在法国举行以“真实的美国”、“农业生产率”和“从人到人”为主题的巡回展览,既关切法国工人阶层,也深入法国的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的很多事务。其主要意图是

    A. 争夺“中间地带”抑制苏联霸权

    B. 推动欧洲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 顺应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战略的需求

    D. 扭转战后法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这说明

    A. 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B. 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

    C. 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

    D. 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学者段宝林在《略说神话的社会价值》一文中指出:“神话是古人的口头的神圣历史,是要在非常神圣的仪式上演唱或讲述的,其内容绝对不能随便改动,尽管其中掺杂了许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但历史的事实也在其中,这是远古历史的一种口头记录。从神话中可以剥离出许多历史事实来,尽管不一定精确,却有着一定的科学性,从中可以看到远古历史的大致情形。”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 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可互相印证

    B. 神话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C. 把远古的历史从神话中剥离开来,这样的历史才可信

    D. 神话传说仅仅是原始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口头记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  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启动其核计划。许多法国人认为,在美苏英三个大国拥有核武器之后,为了保持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必须拥有核武器。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人认为,在常规战争中法国可能战败并被入侵,没有哪种防御手段能提供绝对安全,即使马其诺防线也不行,而发展核武器将是使这些历史不再重演的一个有效办法。法国人也不相信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与核保护伞,戴高乐就说过:“应当知道,美国人不会冒着自身的生存危险来保卫欧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法国军队在美苏威胁压力下被迫撤出了埃及。法国人认为法国遭受了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核时代已经到了,但法国却不拥有核武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制定了军事核计划。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试验成功核武器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摘编自夏立平《法国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购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1919年用英文写成,并译成汉语。

    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等

    根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的一个经济思想主张,并加以评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