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A. 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

    B. 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

    C. 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

    D. 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同周朝是因为周朝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对商族后裔的统治

    C. 强化了家国认同感

    D. 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 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 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D. 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

    A. 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 司法实践灵活高效

    C. 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 立法过程主观随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A. 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 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C. 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 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方文化无益于解决中国问题

    B. 民族危机促进了文化自觉自信

    C. 中国文化成为抗战的精神寄托

    D. 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A.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 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0年6月25日,在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上发生了一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给半岛的南北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西方的习惯观念认为,在战争中打败大国军队的国家才具备公认大国的条件。就这个意义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

    中国在这场战争爆发四个月后“以志愿军名义”派兵参战,确是迫不得已,不过最终还是达到了维护我国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的双重目标。斯大林等人在朝鲜战争前的决策虽有重大错误,但毛泽东在战时的决策还是高明的。朝鲜战争是以平局结束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一些否定抗美援朝的论调(不论是出于无知或是别有用心),都是十分荒谬的。

    ——《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美援朝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一书中对1859年的利物浦有过这样的描述:“穿过一条条狭窄而泥泞的街道,在这些地方英国贫贱的一面展现出来它的丑恶百态。……劳动力价贱,多少工人被关在散发恶臭的房间里,每天工作十五小时,没有罩衫,没有衬裙,甚至没有衬衣,就裹在一床破被单里!……可到了港口,它就显出大都市的样子……有一些美国快速帆船,体积庞大……世界各国的国旗飘扬在轻雾中,用它们那鲜艳夺目的色彩打破天空一色的灰暗。码头上的斜坡上,小山似的包裹中露出咖啡、糖和棉花;还有堆堆洋苏木即桃花心木,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适于各类用途的稀奇古怪的机器,如吊车、起重机等,所有的机械动物都在不同地工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描述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摇投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筒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政府官吏责任集中,凡戍卫城池、稽查公共场所、缉捕盗匪、武器管制、邪教结盟治理、流民管理、禁赌禁烟、发展农业、征收赋税等皆其职责。乾隆时,随着人口流动加大城市强化保甲制度,将本地民户与以客商为主的短期流动人口编入保甲。此外,驻军、地方民团以及地方绅士也会参与城市治安管理。清乾嘉后,城市治安每况愈下,治安问题层出不穷。……清代城市治安管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巩国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摘编自杨发源(清代地方城市治安管理研究》等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起,英国社会治安问题日益显现,呈快速增长趋势,并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治安问题的发生与城市人口暴涨有关。城市经济水平一时无力容纳大量人口,导致严重的流民问题。而传统的非专职性和全民义务性的治安制度捉襟见时。为此,英国政府展开综合治理,采取禁止酗酒、安装街灯、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实行道德习俗改良运动、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等改革。英国由此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社会管理机制,这正是蓬勃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

    ——摘编自许志强(应对“城市病”: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经历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期中英两国治安问题突显的共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英国城市治安好转的因素及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