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 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 杜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 经世致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古今贯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 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 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 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法”包含在“礼”之中   B. “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A. 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B. 人文精神出现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 智者能言善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A. 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 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A. 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 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C. 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 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 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C. 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 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B. 阴阳五行,变化有常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 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A.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 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 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 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A.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 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A. “一枝独秀”的做法

    B. “百家争鸣”的方针

    C. “百花齐放”的方针

    D. 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员总数1860万人,排在世界前列,但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不足500人,与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差无几,而韩国、新加坡均在1000人以上,美、日、英、德均在2000人以上。这突出了

    A.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性

    B.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迫切性

    C. 义务教育制度普及的必然性

    D. 对外开放政策深化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