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名著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又名荀况,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一书,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 韩愈,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自己有关“师道”的思想。

    C. 柳宗元,又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永州八记》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D. 苏轼,号东坡居土,南宋文学家。谪居黄州期间,他曾两度游览赤壁,先后写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文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B. 《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C. 《师说》里提到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道德经》。

    D. 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三曹”和“三苏”,“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 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B.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隐藏了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使小说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C. 从《一个人的遭遇》的“前文梗概”可知,小说主体实际上是叙述人“我”听素科洛夫讲述他半生的经历,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叙述者即是当事人,读者依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被称为“全知视角”,从而产生悬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是老舍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他在《想北平》一文中写的多是日常生活里的事物和画面,表达了他深厚真挚的家园之思和故土之恋。

    B.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写道,“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内心的生存”指的是精神生活,如果“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就会产生空虚感与漂泊感。

    C. 《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前者从由“愀然”到“喜而笑”最后到“饮酒乐甚”,后者则从“恒惴粟”到“心凝形释”。

    D. 《像山那样思考》中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从狼的叫声写到鹿群的饿殍成群,作者极力想告诫人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对自然的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与地坛》中,“我”在母亲活着时逐渐理解了她的苦难与伟大,并在其过世后认识到死 亡对于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B.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脾气暴躁,穷困潦倒,最后却为拯救琼珊冒雨画藤叶,感染肺炎不幸去世,作者以此揭示出小说“珍爱生命”的主题。

    C.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回忆,展现了他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他受尽战争摧残但依旧善良,在失去全部亲人后收养了战争孤儿凡尼亚。

    D.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把深受重伤的“我”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学校,让“我” 在伤痛和高烧中看到法西斯教育的种种痕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选项中,语句全都出自《论语》的是(   )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③圣人无常师(《师说》)              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A. ②③⑥

    B. ①④③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以下四句文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文字的诵读不知道,疑惑的不解决,有的跟从老师,有的不跟从。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看到了西山,才发现了它的奇异之处。

    C.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青色与白色缠绕得让人眼花缭乱,向外与天相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D.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如果从那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对《劝学》《师说》两篇文章中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接近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研究

    D.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对《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中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B.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已经

    C.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僇;同“戳”,刑辱

    D.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趣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以下人物均出自契词夫的小说作品,和篇目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别里科夫②尼基达③瓦丽卡④米修司

    A. ①《套中人》②《带阁楼的房子》③《第六病室》④《渴睡》

    B. ④《第六病室》②《套中人》③《渴睡》④《带图楼的房子》

    C. ①《带阁楼的房子》②《第六病室》③《套中人》④《渴睡》

    D. ①《套中人》②《第六病室》③《渴睡》④《带阁楼的房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勾连比较、主题整合是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某同学获得 了打通读本和课本的一个角度,写下了这段点评批注:俯仰天地之间,观景实则是与自然晤谈, 这种互动可能是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也可能是美的启示,下面哪项整合 符合上面这段批注? (   )

    ①《晚游六桥待月记》②《孔雀东南飞》③濠梁之辨④《豁蒙楼暮色》

    ⑤《湖心亭看雪》⑥《花未眠》⑦《西洲曲》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短篇小说往往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结尾的反转常带来主题的丰富深化,也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期待。下面四篇小说中,结尾的反转和反差体现最不明显的是(  )

    A. 《两块面包》

    B. 《最后一个便士》

    C. 《芳邻》

    D. 《好朋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碧海潮已落,江湖曲犹闻。阅读金庸《射雕英雄传》第 12 回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蓉的美食让洪七公垂涎欲滴,答应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一日在他们练习武功之时,受 到成千上万条蛇围攻,原来是欧阳克所为,面对洪七公的责问,欧阳克耍滑头道:“晚辈向在西 域,这次来到中原,旅途寂寞,沿途便招些蛇儿来玩玩”黄蓉道:“当面撒谎!你有这许多女人陪你,还寂寞甚么?”欧阳克张开折扇,扇了两扇,双眼凝视着她,微笑吟道:“     ”黄蓉向他做个鬼脸,笑道:“我不用你讨好,更加不用你思念。”

    根据文意、情境,选出最适合的选项。(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 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D.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碧海潮已落,江湖曲犹闻。阅读金庸《射雕英雄传》第 12 回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蓉用荷叶笋尖樱桃斑鸩桃花瓣做了一碗汤给好美食的洪七公,七公笑问道:“这碗荷 叶笋尖樱桃斑捣汤,又有个甚么古怪名目?”黄慕微笑道:这汤的名目,从这五样作料上想便 是了”洪七公道:“要我打哑谜可不成,好娃娃,你快说了吧。”黄蓉道:“我提你一下,只消 从《诗经》上去想就得了,”洪七公连连摇手,道:“不成,不成。书本上的玩意儿,老叫花一 窍不通。

    我们这学期读了《诗经》,你认为这汤的名字是(   )

    A. 绿衣汤

    B. 好逑汤

    C. 美人君子汤

    D. 采薇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寞

    吴念真(台湾)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1.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有那些作用?(6分)

    答: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                                                   

    3.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A. 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 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 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 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以下文段出自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和篇目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她是个那么好、那么体面的姑娘,那么爱笑,爱唱,一团烈!她在家的时候,你的脑筋就给弄得 迷迷糊糊,现在她一走,我就跟傻瓜似的逛荡,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我吃完饭就出来了……我 不能呆在家里,我受不了。

    ②河上架着一道原木搭成的摇摇晃晃的桥。桥底下,在清澈透明的河水里,成群的大头圆鰭雅 罗鱼游来游去,绿色的树丛倒映在水里,树叶上的露珠闪闪发亮。四下里暖融融的,让人满心 喜欢。多么美丽的早晨啊!若是没有贫穷,没有可怕的、无尽头的、哪儿也躲不掉的贫穷,大

    概这人世间的生活也像这早晟一样美丽吧!可是只消回头看一眼村子,就会清晰地记起昨天发 生的一切,于是由周围的景色唤起的那份让人陶醉的幸福感,立即便消失了。

    ③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 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 走进屋里找弟弟,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频、鼻子和 嘴唇都向前突出,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钻进被窝里去了。

    ④像戏剧或是音乐会一类的娱乐,他是全不参加的,不过他天天傍晚一定玩三个钟头的“文 特”,倒也玩得津津有味,他还有一种娱乐,那是他不知不觉渐渐养成习惯的:每到傍晚,他总要 从衣袋力拿出看病赚来的钞票细细地清点,那都是些绿的黄的票子,有的带香水味,有的带香 醋味,有的带熏香味,有的带鱼油味…

    A. ①《约内奇》②《农民》③《草原》④《醋栗》

    B. ①《农民》②《草原》③《约内奇》④《醋栗》

    C. ①《草原》②《农民》③《醋栗》④《约内奇》

    D. ①《草原》②《醋栗》③《农民》④《约内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2)________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劝学》)

    (4)________,金石可镂。(《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6)师者,________ 。《师说》

    (7)位卑则足羞,________。《师说》

    (8)桂棹兮兰桨,________。《赤壁赋》

    (9)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赤壁赋》

    (10)寄浮游于天地,________ 。《赤壁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茂林修竹        修:高,长

    B. 引以为流觞曲水    觞:酒杯

    C. 或取诸怀抱       诸:兼词,“之”“于”二字的合音

    D. 况修短随化       化:变化。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寄蜉蝣于天地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醉则更相枕以卧

    C. 后之视今              輮使之然也

    D.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会在暮春之初,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景,群贤、少长聚集,身心愉

    悦,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因此感到快乐。

    B. 虽然每个人性情千差万别,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但是遇上喜欢的 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与衰老。

    C. 即使渴望得到的东西很好,但是人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感概也随之产生,更何况生命最终 要归于毁灭,此可谓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

    D. 古人常在文章中忧生叹逝,《赤壁赋》以物我无尽的理性超脱吾生须臾的悲伤,而《兰亭 集序》则以老庄同死生,等寿天的思想化解悲观情思。

    4.请将文章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进入附中已 11 周了,想必你曾多次乃至数十次走过同一条街道,驻足同一一个路口。对这一路上的人、景、事,你有着怎样的观察和发现?请捕捉典型画面,展开合理想象,以“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为题,写两则片段,每则 350 字左右。

    要求:两则片段中间空一行。“上(放)  学路上”的“路”指的是察哈尔路及周边道路(中山北路、虎踞北路、热河 南路、新模范马路、镇江路、和会街、回龙桥,等等),不能脱离实际构思。不得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