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

    B.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D.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

    B. 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 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

    D. 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A. 为政以德   B. 人性本善

    C. 推行“仁政”   D. 克己复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不合时宜   B. 礼法并用

    C. 厚古薄今   D. 源远流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 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B. 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B.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D.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是:

    A.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B. 以农为本,以各为贵

    C. 休养生息,反对战争   D.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这种天下观

    A. 起源于官僚政治制度的实施   B. 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   D.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君为臣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易简工夫”和“支离事业”分别指

    A. 儒学  佛学   B.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C. 道教  儒学   D.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A. 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 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C. 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   D. 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A. 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 继续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称帝建周。在北宋的理学家看来,唐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高

    B. 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和野心

    C. 唐代时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

    D. 唐朝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宋代佛教强调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 佛道的思想冲击   B. 佛教的中国化

    C. 儒佛的思想融合   D. 儒学的政治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位中国古代“士”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分封制的瓦解

    B. 私人讲学的兴起

    C. 生产力的发展

    D. 诸侯割据称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成语“相濡以沫”出自于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体现了该派思想自由洒脱的特征,该思想流派在政治上主张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D. 削弱了身份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焚书坑儒” 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形,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开始思考对策,逐步产生并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重农抑商思想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形成。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并由这一基本政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根深蒂国,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走向破产,直至消亡。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玉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试阐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