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36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黑脸”表示

    A. 忠勇正义

    B. 奸诈狡猾

    C. 凶猛残暴

    D. 刚直果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6 题
  1.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兰亭序》、《清明上河图》(摹本)、京剧脸谱。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 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

    C. 明朝的南京

    D. 清朝的北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以上言论应出自(   )

    A. 魏源   B. 洪仁玕   C. 张之洞   D. 康有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高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论文,下列选题不正确的是

    A. 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 以发展实业为首务——康梁的维新思想

    C. 辛亥革命后的逆流——尊孔复古

    D. 有请“德赛”两先生——新文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 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 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B.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 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 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 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 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这部著作应是

    A. 《诗经》

    B. 《离骚》

    C. 《逍遥游》

    D. 《庄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仁者爱人、兼爱

    B. 克己复礼、兼爱

    C. 仁者爱人、非攻

    D. 克己复礼、非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苛政猛于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侧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其中,②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和发展

    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C.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D.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出现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七国之乱。针对这种状况,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刺史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立中朝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记载: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答曰: “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 心外无物   B. 理是世界本原

    C. 无为而治   D. 仁者爱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展现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他们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天人感应”   B. “天理”

    C. 因果轮回   D. 修炼养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某同学在阅读下图所示的数学专著时作了如下批注,其中正确的是(  )

    ①成书于西汉初期的著作,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②书中有关十进位制的记述

    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书中详细记载了“算筹”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文学形式。“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此例典型地说明了元散曲的特征是

    ①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 ②语言通俗易懂 ③句子长短不受规范 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 山水画   B. 人物画   C. 文人画   D. 风俗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清朝封建统治,用的材料是

    A. 西方先进科技   B. 君主立宪制度

    C. 民主共和   D.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 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

    B. 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

    C. 已形成全面赶超西方的自强思想

    D. 全面否定了传统中国的天朝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                   D.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河,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A. 大兔子: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 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 小兔子: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 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D.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拉丁化是一切文字的未来。”表明他们

    A. 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B. 充分发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C. 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D.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题文)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转而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突出表现为

    A. 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极力批判   B. 用新方式宣传科学和民主

    C.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D.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即将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材料二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他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材料五 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你认为呢?他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其结果如何?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他是谁?他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5)材料五中他是谁?请从哲学角度评价他的观点。

    (6)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