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

    A. 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B. 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C. 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D. 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A. 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 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 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 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C.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雅典公民人数较少,避免了公民之间异质成分出现,便于公民了解城邦公共事务及相互了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权力制约

    B. 小国寡民

    C. 平民政体

    D. 公民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 法律在执行时忽视公共权力保护

    B. 审判以及判决不注重任何证据

    C. 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公开举行

    D. 私人生活空间有限不被社会尊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学者刘刚在《自由的款式》一书中说:“(雅典)城邦以广场取代王宮作为城邦的标志性建筑,表明城邦的缔造者们已将公民的公共生活置于王权的需要之上;以神庙取代王室作为城邦的精神性标志,表明公民的公共精神已从王权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城邦民主政治直接取代了王权

    B. 此状况容易侵犯公民个人权利

    C. 发放观剧津贴与此追求正相悖

    D. 城邦充分保障公民的个体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 贵族政治

    B. 代议制民主

    C. 直接民主

    D. 精英政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 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 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C. 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 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量刑越严重。由此可知

    A. 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 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 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

    D. 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

    A. 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 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D. 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 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全盛时期的希腊政治舞台充满着竞争精神,公民大会和陪审团里都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政治决策可以说都是多数与会者主观意向的产物。与这一形势互为因果的是

    A. “陶片放逐法”被通过

    B. 民主政治体制建立

    C. 城邦弘扬集体精神

    D. 智者运动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民国时期,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针对的事件使

    A. 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   B. 广大的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

    C. 国共由两党对抗走向合作   D.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 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据有关资料介绍,1967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事为6.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9%,如果此则史料真实可信,那么保持这一时期增长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是

    A. 邓小平的经济全面整顿措施

    B. 苏联对华经济建设的支持

    C.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的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

    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

    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的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这表明柏拉图认为

    A. 法律与道德两者相辅相成

    B. 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

    C. 只有法律能保障杜会公道

    D. 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下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材料可以反映古代罗马

    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题文)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格信息最能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 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中国

    B. 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

    C. 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D. 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渴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不同语态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不能够反映

    A. 意识形态是影响语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B. 外交关系的变化强烈冲击语态的转变

    C. 国际格局的剧变影响中国对美国态度

    D. 不同语态折射出国人对美国认识逐渐走向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社遂提出在上海建立轧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

    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C.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D. 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是1723-1903年中国税收变化的统计.据此可推知

    A. 财政支出的扩大促使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B. 工商杂税的迅强增长反映了政体的变化

    C. 农业税收的平稳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持续

    D. 税收总额的变化说明了税收结构的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頒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表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二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做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美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1835年,法国作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讨问美国城市曼切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象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简要分析晚清官员探究西方政治制度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与张荫桓关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有何不同。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分析各自的理由,通过以上材料和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