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填空题 3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4 题
  1. 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同共和谈,宛似两个人淡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同共和谈”(   )

    A.促成了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D.避免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如图《中国远古时代粮食品种分布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远古时代的农具以石器、木器和骨器为主

    ②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北京人已经开始种植粟

    ③我国原始农耕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表所列的主张体现的当时的学派是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家族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政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形势图,与这一形势相关的史事是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行 D.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疆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某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有同学列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中外冲突与民族危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杰出帝王与社会进步 D.农民战争与改朝换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下列无法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张骞开辟丝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C.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D.清朝与外界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诞生在十七世纪中国的某部著作中,记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作者在编撰过程中非常重视调查、实验,虚心向农夫、工匠请教,并亲自实践。该书共18卷,附有插图123幅,是保存我国科技史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材料中的作者及其著作应该是

    A.司马迁与《史记》 B.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C.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D.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虎门销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金田起义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戊戌变法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辛亥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A.A B.B C.C D.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民族工业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科学”

    D.张謇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表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主要情况战争

    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时间

    9个月

    14年

    国力

    中国稍优

    悬殊

    装备

    相当

    悬殊

    中国军队损失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日占区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大半中国

    中日政治和社会状况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结果

    战败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 B.民族团结 C.社会性质 D.国际援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图片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使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证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某班同学对以下四种“伟大的精神”的内涵的理解,明显不恰当的是

    A.甲同学:五四精神——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提倡民主、崇尚科学

    B.乙同学: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勇往直前

    C.丙同学:大庆精神——为国争光、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

    D.丁同学:“两弹一星”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A.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统一后台湾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D.两岸同胞协力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我国社会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 包产到户 一国两制 B.经济特区 拨乱反正 三个代表

    C.乡镇企业 政企分开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其剧作《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是

    A.禁欲主义 B.民族主义 C.人文主义 D.民主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观察如图中A图到B图的变化,其变化与下列文献的颁布有关的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关于如图的主题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的过程 B.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的过程

    C.现代工厂制度确立的过程 D.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明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59年的伦敦,一本绿色封面的书,在刚刚出版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被抢购一空。书的扉页上写着:“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被保存的物种起源。”该书的出版

    A.使近代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B.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展现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较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掠而传播。1918年在美国爆发的流感迅速蔓延整个世界,究其因素可能有

    ①交通工具的进步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③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导致俄国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罗斯福“新政”的所有计划中,受到最严厉批评的是农业政策。这种在千百万人处于饥饿的情况下去减少粮食生产的设想,很多人无法理解。罗斯福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

    A.增加就业机会 B.恢复银行信用

    C.缓解生产过剩 D.消除制度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

    A.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然形成 B.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

    C.说明马歇尔计划阻碍美国发展 D.反映了美欧之间贸易关系紧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②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

    ③联合国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④联合国的成立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3 题
  1. ________是商朝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书圣”________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上,把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61年俄国废除________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开始的________是日本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能够被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成熟,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则。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要到宋朝才基本完成。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朝开国后,统治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士人政府”,实施文治,以文抑武。为此,就要恢复作为“士大夫政府”附属物的科举考试制度,用以选拔数以万计的文官去填充它。

    ——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材料三  (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能够适合皇权专制的选官大法。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中央集权的高度亲和力。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真正实现“才学取代门第”需要怎样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遵循怎样的基本国策?这对宋代科举取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提供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要取得如此迅速而显著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基础条件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了根本政治和制度前提;②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技术条件;③提供了思想上的一定保证;③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⑤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朱佳木《当代中国史理论问题十二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一次会议上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

    (2)结合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史实,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分别有哪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何内在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加强抢夺殖民地,国家之间冲突不断,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除了出现法西斯国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对立中,形成了英、法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信任,从而给纳粹德国一个可乘之机,所谓的“绥靖政策”就是这么来的。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成了世界人民共同战胜法西斯的战争,成了世界人民反侵略、争取解放的战争。战后,全世界共同制定了一项基本原则: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国家主权独立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准则。这是第二次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战争留下的一个教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绥靖政策”出现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发生了变化”的重要文件是什么?世界人民能够战胜法西斯得益于哪一组织的建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怎样的相处之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