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他强化孔子的“礼治”观念,并融入法家思想,特别注重人们等级差别以及外在的制度、规范对“人欲”的抑制作用。他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西欧形成“中国文化热”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史》中出现了“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名字,与之有关的社会思潮是

    A.佛学

    B.法学

    C.玄学

    D.理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687年某著作在巴黎出版,在欧洲激起了巨大反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当时就高度评价到“中国的哲学之王……这位哲学家超越了我们所指导的几乎全部希腊哲学家的时代,他总是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和格言。”该著作是

    A.《马可波罗行记》 B.《坤舆万国全图》

    C.《中国哲学家孔子》 D.《海国图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②“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③“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主要反映了

    时间

    文章标题

    作者

    发表刊物

    1918.4

    《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

    《东方杂志》15卷4期

    1918.9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5卷3号

    1918.12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

    杜亚泉

    《东方杂志》15卷12期

    1919.2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陈独秀

    《新青年》6卷2号

    A.近代中西文化论战的过程 B.中国近代思想潮流演进的过程

    C.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西方文化阻碍中国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

    A.它首次冲破了明朝以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B.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C.它吻合了当时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

    D.它推动了清政府紧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右侧生平年表的主人有可能是

    18岁  入万木草堂学西学

    23岁  筹办《时务报》

    25岁  逃往日本

    41岁  反对袁世凯称帝

    A.胡适 B.李鸿章 C.梁启超 D.孙中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这类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的习惯、旧的礼教……号召大家与陈腐的封建观念做斗争。”属于这类杂志的是

    A.《时务报》 B.《天演论》 C.《民报》 D.《新青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京师大学堂的匾额,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他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所创立

    B.它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改变了旧式教育制度

    C.它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它培养了一批外语、军事、科技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庆典、婚礼、丧礼,用脱帽三鞠躬礼,寻常相见用脱帽礼。”这一规定可能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民国初建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A.查阅孟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D.了解临潼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情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强调记事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曾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的著名史学家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几 D.梁启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下材料中最能印证广富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是

    A.大型剧目《神秘的广富林》 B.遗址遗存

    C.著作《广富林与松江区的演变》 D.研究课题《广富林与父系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世纪被誉为史料大发现的时代,其中不包括

    A.殷墟甲骨 B.秦兵马俑遗迹 C.汉晋简牍 D.敦煌文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上海在某一时期,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这一时期是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相比较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A.提倡理性,批判君主专制 B.提出要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高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提出“虔诚信仰即可得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制约君主权力以免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为此伏尔泰主张

    A.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B.三权分立,防止专制

    C.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 D.实行开明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一)启蒙思想家眼里的中国

    材料一: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1689年-1755)《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伏尔泰

    (1)对中国的描绘主要以中国什么历史时期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2)概括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3)你如何看待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对中国政治的解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法国人眼中的租界

    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1)根据材料,该书大约在什么时候出版?文中租界设立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法租界)“有自己的独立生活”指的是哪些方面内容?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辫子的剪与留

    材料一: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1898年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申报》(1912年2月3日 )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提出“断发”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时人对“剪辫”出现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剪辫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