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3 题,选择题 2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 题
  1.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1 题
  1.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以下观点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为贵”、“君为轻”

    C.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选项中与金种子酒的广告语“传以诚,可立人; 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核心理念一致的是

    A、“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A.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B.程朱理学的创立

    C.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     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以上思想及活动

    A.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B.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C.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

    B. 王阳明主张“经世致用”

    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 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苏轼曾经感慨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这反映了(   )

    A. 手抄本书籍在宋代已经消失

    B. 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C. 造纸术改变了书籍短缺的现象

    D. 宋人不重史学重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指的是

    A. 《夫妇宴饮图》

    B. 《洛神赋图》

    C. 《步辇图》

    D. 《清明上河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与繁荣            B.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戏曲的成熟与突破            D.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下列作品符合该时期的有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听京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是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对某个思想的高度评价,该思想出自于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变法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A.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

    B. 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 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

    D. 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B.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著书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戍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上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康有为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 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 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欧洲人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

    衰落之中,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

    ——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东西文明的交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客观全面且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都察院不仅“独专诸内外考察”,且可“唯所见闻得考察”。此外,明还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对朝中六部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不相统属,相互监督,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在地方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其职能主要是“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斜,除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正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后又置府州县按察分司,还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同时,还不定时派出巡抚、巡按、总督等监察官员对地方进行巡视。明朝监察制度严密,监察内容涉及到国家政务的决策与实施、官吏的任免与黜陟、刑狱的审决等方面。

    明初,明太祖曾制定《宪纲》四十条,后经历朝增补,正式制定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1497年,编纂成的《大明会典》把有关监察机关的法规条例汇总纳入其中,从体系上集两千年监察法律之大成而臻完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监察体制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朝监察体制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