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炊烟老去

古剑

①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好听,“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 再见炊烟,“问何日、重相见”?

②念书的孩子,排着队,推推搡搡,转过村口坝头,便见了自家烟囱里的炊烟,印在蔚蓝的天际里,袅袅流动。这是那些年,刻在我心里最期待最温暖的“远眺”,甚至在羊肠小道上,能从炊烟的浓淡,闻到一天的“口福”。

③耕犂歇午炊烟起,若见“气若游丝”的炊烟,有一缕没一缕,那便是里锅的大米,祖母扬了半瓢粯子,加了一把“软”火温着,粯子饭就咸菜豆瓣儿吧;若见“中通外直”的炊烟,不疾不徐,外锅一定还炒了个韭菜螺蛳抑或大蒜茶干吧;若遇“口若悬河”般的炊烟,“滔滔不绝”,便是两口锅子一起生了火,里锅半熟的米饭上还加了蒸笼,蒸笼上炖了鸡蛋、焐了馒头,外口锅子里油滋滋的鲫鱼还在蹦跳,小碗盛着的鱼鳔、鱼籽还未下锅,风箱奏鸣,“硬”火加急。自然,我会快马加鞭,迫不及待,果不其然,那是众至亲来探望祖父母,我也趁此打一回牙祭,弄它个半晌回味,心之可憩也……

④当然,也有看不到炊烟的时候。母亲不会那么准时回家,她的主要功课是在田间;奶奶也不可能每天身体都那么健朗,她的眼睛很怕柴火里钻出来的浓烟;爷爷也是可以两顿并着一顿的人;父亲不在身边,远水解不了近渴;最急的人是我,一抹嘴,那是还要赶着下半场的读书生活的。

⑤见不到炊烟,我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花上一个中午时光,当回巧妇,淘、挑、洗、烧、煮一条龙,不管好吃不好吃,周边园上能挑的菜,全进了我的篮子。几回下来,那锅巴黄而不焦,那青菜脆而不烂,那蛋汤清而不老,即便那出手的“神仙汤”,油熬至七成,酱油一浇,开水一冲,葱花一撒,也是有了可以立在门口高呼“娘,饭好了,回来吃饭啦”的底气的。

⑥也会有一小半的时候,左邻抑或右舍,见在地里挑菜的我,叔婶们便来疼我,“这孩子,真懂事,中午放学回来还给大人煮饭,这个娘怎么不顾伢儿呢”,嘀咕完,便嘱我丢下铁锹,让我坐在他们孩子中间,加一个小碗,邀我一块儿吃。

⑦寒日昏昏,倦鸟知还。这些年头,得空必定回家,看看母亲,父亲,看看村子。虽不见茅屋起炊烟,但还有村子里温热的目光。那一张张有了岁月的脸,无论如何的老陈,可那些目光还是当初的带着护爱的光芒。如今,村子老了,炊烟随同岁月渐渐淡去,最终归于无痕。

⑧念起杨万里的句子:“也没炊烟也没云,日光烘起楚山气。却将重碧施轻素,不见天工一笔痕”,缕缕伤愁对寂寥,不知我们的炊烟,以及村子的目光、童年的痕迹,此生何日再相逢?

选自《扬子晚报》2019年11月26日)

1.文章开头,作者从宋人高观国的长短句写起,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角度品味文中画线语句。

3.结合语境,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也趁此打一回牙祭,弄它个半晌回味,心之可憩也……

(2)母亲不会那么准时回家,她的主要功课是在田间。

4.从第⑤段可以看出,儿时的“我”具有什么特点?

5.文章结尾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