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的论点。

C. 本文先用一个故事引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论证静心功夫从何而来,最后引用古人的话得出结论——“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D. 第⑤段列举了几个读书养性的例子,形成排比,告诉我们“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的道理。

2.下列与第②段中的“静心功夫”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严于自律,三年不窥园,潜心向学,学业精进,终成大儒。

B.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从容应对,以少胜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定和平。

C. 现代作家路遥克服饮食的匮乏,生活用品的不足,在艰苦的环境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

D. 陶渊明好读书,心有静气,在纷繁世事中能认清自己内心的需要,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自己的“旧林”。

3.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