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这便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的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贤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选自《千龙网》)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门多出贤 B.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C.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D.“贤”需“德”“才”兼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的中国学子以他个人的人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寒门多出贤。

B.经冬寒而知春暖的人更能体谅身处困境的人,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他人。

C.寒门多出贤,只要出身寒门的人,自然而然的可以成为“贤”

D.即使出身艰苦,但只要有过于常人的思维、求知欲以及更远大的志向,人终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自然段以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的故事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引出本文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主要从“古老的中国,不乏寒门多出贤的故事”“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寒门多出贤的条件、“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本文第②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先后证明了:“古老的中国,不乏寒门多出贤的故事”“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四个“更”字的使用准确地证明了出身艰苦的人,需要比常人更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