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儿时掏蟹》,完成下列小题。

儿时掏蟹

杨宝军

儿时暑假,是乡野孩子的天堂,大人眼睛一眨,就不见我们人影。水边、河中成了我们嬉戏逗玩、捞鱼掏蟹的乐园。

一天,我们四个发小,身背鱼篓,带着锹钩,相约游到四里路外的“繁荒垛”掏蟹。繁荒垛,是螃蟹筑洞栖息的“风水宝地”,四面环水,水草密集。我们像四个小小侦探员,在河边不时地搜索敌情,两眼上下左右瞅个不停。小明眼尖,第一个在一片水草旁发现周围有浅薄的淤泥, 淤泥上有爪印,方向直指蟹洞。很快小虎也惊呼,他在河边一棵树下,看到新鲜的淤泥,洞口有杂乱无章的水草。离我最远的小龙也有了收获,已一声不吭地向蟹洞里泼水,撩拨螃蟹爬出来。我们一字排开,下半身站在水里,上半身趴在河边,一人负责一个蟹洞。

我在小虎找到的蟹洞旁伸手进去,蟹没掏到,却抓了一手烂泥。更为恼火的,刚下水身上就惹了鸭虱子,鸡皮疙瘩,瘙痒难受。稍息片刻,我重整旗鼓,忍着疼痛,弓着腰,瞄着蟹洞,从洞口再次伸手进去,老鹰抓小鸡般直奔蟹壳,死劲往外拽,一只肥硕的大螃蟹终于被拖出洞外。螃蟹到了洞外,两个大螯仍夹住我的手指不松,我小心把它放到水里,趁它松  开钳子后,瞬间放进鱼篓。小龙的蟹洞最深,用手掏,用锹挖,“鬼” 精的螃蟹就是一动不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龙不灰心,隔个十分八分钟就往蟹洞灌水,并不伸手。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直照,小龙额头冒汗,汗到嘴边,捧起一把水就洗。一连半个多小时的埋伏,来来回回的浇水,螃蟹误以为是一浪又一浪的浪花,放松了警惕,才想爬出来透气,一个一个成了囊中之物。

夕阳西下,我们每人背着 30 多只螃蟹,畅游镜子般的龙溪港,与小鱼同吸气,共冒泡,岸上林木繁盛,浓荫翳然。黄鹂,鸽子咕咕欢唱,燕子,喜鹊喳喳啾啾。微风吹来,凉爽无比

其实掏蟹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以偿,有几次,我不是从洞里摸出疙疙瘩瘩的癞宝,就是浑身滑秃秃的水蛇,吓得毛骨悚然,赶忙甩手。水蛇咬了,不要紧,一旦被毒蛇咬了,性命攸关。

为了寻洞掏蟹,我们身上晒黑了,头上长了疖子,个个像泥人。每每兴致勃勃带着“战利品”回家,深怕溺水的父母会来一顿打骂,有时身上被柳条抽打的痕迹退了又添,添了又退,我们还是无法抵御掏蟹的诱惑。有一次例外,我不但没挨打,相反帮母亲挣了工分。

那一年,螃蟹泛滥成灾,河边、码头,就连秧田的田埂上也被螃蟹折腾得千疮百孔,水蓄不住,人不好走。当队长的父亲要求我组织几个小伙伴,把“犯罪分子”统统揪出来,我们欣喜若狂来到龙溪港南岸的稻田,展开了掏蟹比赛。那次掏蟹,我在秧田拐弯处密不透风的芦竹中,发现了一个蟹洞,沿洞口往里掏,一连掏出了九只大螃蟹,队里的社员个个夸我,  我心里美滋滋的。

那次掏蟹数我最多。掏蟹回家,母亲准备烀螃蟹,我一脸不悦:“天天吃蟹,嘴都吃出了血泡,手被戳的伤还没好,我不吃。”母亲无奈,只好将一篓子,足有 10 多斤的螃蟹拎到街上卖了,买回了一斤半肉。一半红烧老咸菜,一半白烧冬瓜汤,全家人美美吃了一顿,记忆犹新。不仅如此,当我得知掏蟹还为母亲多挣了五工分,那份自豪,那份惬意,从头到  脚。

往事悠悠,思绪连连。现在来看,儿时掏蟹不仅是一段美好回忆,而且是丰富人生的一段难忘经历。人活着,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既要大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要有寻洞掏蟹的智谋。

(原载《中国作家网》)

1.文章围绕“掏蟹”依次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结尾说,“掏蟹需要智慧”,结合原文分析一下,我和小伙伴们掏蟹时都运用了哪些智慧?

3.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直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5.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回忆童年的趣事,但是主题上有所不同,本文借事说理,请你说说本文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并谈一谈这个道理对你的启发。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