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石头事故①,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②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③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④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注释)①石头事故:指苏峻作乱。②陶公:陶侃,陶渊明祖父。③顾命:指君主临终的命令。④溪狗:即傒狗,含鄙薄意。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陶侃出身非名门望族,为人所鄙,故有此称呼。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选自《唐摭言》,五代王定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乡村人各各安居乐业。到了洪武四年,秦老又进城里,回来向王冕道:“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和州去了。我带了一本邸抄来与你看。”王冕接过来看,才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墓去了。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说着,天色晚了下来。此时正是初夏,天时乍热,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少顷,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当夜收拾家伙,各自歇息。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吴敬梓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七回,吴敬梓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

(材料五)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选自鲁迅《孔乙己》)

1.(材料四)中的范学道是谁?蘧景玉所说的“这件事”是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掌柜的追问有什么特点?小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节选内容,将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

掌柜(同平常一样笑着):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孔乙己(①________):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孔乙己(对酒客甲、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柜(笑,转身面对小伙计):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儒林外史》:“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有人读了这句话后,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仅仅是讽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结合(材料四)和你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儒林外史》主题的认识。

5.结合上面的材料,仿照(材料三)的划线句,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6.以上五则材料中,(材料三)的位置不太恰当,请调整并陈述理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