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①寒,花朝节②后,余寒犹③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④。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⑤。高柳夹堤,土膏⑥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⑦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⑧。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⑨,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⑩?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注)①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仍然。④砾:小石块,碎石子。⑤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⑥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⑦娟然:美好的样子。⑧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⑩纪:通“记”,记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B.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C.游人虽未盛,   虽有千里之能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为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C.(甲)文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乙)文的“倩女”意思是美丽的女子。

D.(甲)文的“是金陵人”与(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乙)文中用了不少四字句,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和“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D.(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的雅趣和厌世之情,(乙)文则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九年级语文对比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