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的“速朽”

文字太烧脑。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书,爱刷手机;不爱读文字,爱看视频。美色美食,荒诞搞笑,视频是具象的,看着轻松,牢牢占据人们的大脑舒适区,是个无底的“时间黑洞”。网络文学虽仍以文字作表达,但它天然嫁接影视剧改编,故事性大于文学性。5G时代,重手机、轻书刊,重视频、轻文字的情况或许还会加剧。

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大数据”概念开始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发表作品=上传数据,一件件作品汇入大数据的汪洋大海,成为沧海一粟。

业界常用4V维度来观察大数据,其中一个V是Value,大数据具备“低价值密度”的特点。数据越大,无效冗余的数据就越多,李杜诗歌是数据,隔壁大爷发的养生文章也是数据,它们掺杂在一起,需要算法加以挖掘。算法决定每一件作品的命运,10万+,或自言自语、无人问津。

我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传承自两套机制:一是民间传播,二是学院派提炼。老百姓爱听《白蛇传》的故事,爱看《三国演义》的戏,于是它们代代相传,成为经典。

学院派组成学术共同体,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大浪淘沙,以其权威地位,用专业视角研判取舍,著书立说,一槌定音。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学术界编撰各种学科史,梳理文化脉络,囊括传世精品,虽难免有遗珠,但常修常补,大体八九不离十。

在算法时代,上述两套机制都失灵了。怎样的内容将流传到未来?

在当下的互联网思维语境中,学院派作为“中心”,需要被“去中心化”——凭什么你们说好,就算好,才算好?如果真那么好,它为什么销量/流量不行?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机器和人,谁更高明?人无法跟机器拼效率,但可以比机器高明。你惊讶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时,指向的是效率。你称赞某些好友转发的文章篇篇优质时,指向的是特定人的信息品位。

对你而言,这些好友可能比算法更高明,更值得你信赖。他们就像你的信息助手和淘金筛子,去粗存精,验收达标后才分享给你,这个意义上,即便比拼效率,基于人格信赖的熟人社交传播也更胜一筹。

文化精品的发现与传承亦是如此,顶级专家在信息的解析筛选方面,比算法更高明。确认过眼神,他是对的人,就请相信他。创投圈常说:要了解一个新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聊天。

但在海量、易朽、碎片化的新媒体领域,学院派被淹没在了流量的洪流中。是新媒体作者没有作品传世的追求?千百万人中竟无一人有此野心?恐怕不至于。

所有作品都不足以传世?分母趋于无穷大,难道分子恒=0?如果分子≠0,它们将以何种形式传世?躺在数据库里等待被搜索、被推送,还是照旧印到纸上,进入中心化的殿堂?

最困难的,恐怕还是之前论及的精品发现机制,在百鸟朝凤的新媒体时代,除了流量,还有什么会被相信?高晓松、易中天们说的话,粉丝们会信,他们说哪部作品好,它就好,自带流量——归根结底还是流量。名人荐书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学术共同体靠边站。

诸位,这些年,我们是否将一无所留?

离了市场反哺和自生能力,离了足够多人才的参与,我们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离了文字,文化该以何种形式传承?

(选自《南方周末》2018.12.13B20,有删改)

(链接一)泛文化领域内容多样化,年轻消费者更偏爱能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节目。

凭借更适合年轻人的互联网表达方式传播,泛文化类综艺的受众朝“年轻化”趋势发展。以《晓说》为开端,优酷先后打造了如《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泛文化”节目,用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做全新的文化类节目,通过“文化降维”的方式,用更年轻化、更有趣的表达,让文化白话起来,让以往高冷的文化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

(链接二)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

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强、易创作、时长短的特点,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近年来,短视频领域蓬勃发展,2018年6月同比去年,月活跃用户规模增长一倍以上,使用时长增长4.7倍。

(链接三)

新浪科技讯4月18日上午消息,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雅虎今天向用户发出通知,中国雅虎邮箱将于2013年8月19日停止服务,此后用户的所有邮件和相关的帐户设置都将被删除且无法恢复。许多人丢失了此前十余年的邮件。

很多年以前,我们以为互联网是永恒的,它就像海洋,无限容纳世间的一切信息,以及多媒体形态的文化成果。直到有一天,雅虎中国邮箱停运,我们才猛然意识到:互联网永恒,但互联网公司速朽,存储在互联网公司服务器上的数据易“猝死”。

1.下列各项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进入5G时代,重手机、轻书刊,重视频、轻文字的情况还会加剧。

B.大数据具备“低价值密度”的特点,无效冗余的数据越大,数据就越多。

C.网络文学的故事性大于文学性,会占据大脑舒适区,是个无底的“时间黑洞”。

D.优酷先后打造了《晓说》、《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泛文化”节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8年9月的短视频行业渗透率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五成多。

B.《四库全书》之所以能大体八九不离十,有赖于学术共同体凭借权威地位,用专业视角研判取舍。

C.泛文化类综艺的受众朝“年轻化”趋势发展,越年轻的受众越喜爱“泛文化”节目。

D.人的效率比不过机器,但人的解析筛选可以比机器高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发表的作品就是数据,他们的命运都由算法决定。

B.作者认为基于人格信赖的熟人社交可以比数据算法更高效。

C.高晓松、易中天们推荐的作品,粉丝们会信,是因为人们只相信流量,导致名人荐书成为一个产业。

D.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是永恒的,雅虎中国邮箱的停运,使我们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4.在《互联网的“速朽”》一文中,作者针对怎样的社会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5.有人相信时间的魔力,举例说“当年李白杜甫写的诗, 也是先在小圈子里传播,一开始读的人并不多。文学艺术是千秋之事,不急于一时。”联系文章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