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细雨探花瑶

冯骥才

不管雨里的山路多湿滑,老后还是紧抓着我的手往山上拉,恨不得一下子把我拉到山顶,拉进那个花团锦簇的瑶乡。这个瑶乡有个可以入诗的名字:花瑶。

老后是人们对他的昵称。他本名叫刘启后,是一位从摄影行当跨越到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为了不让被声光化电包围着的现代社会忘掉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原生态的部落,二十多年来,他从几百里以外的长沙奔波到这里,来来回回已经两百多次了,有八九个春节是在瑶寨里度过的,家中存折里的钱早叫他折腾光了。也许世人并不知道老后是何许人,但居住在这虎形山上的六千多花瑶人却都识得这个背着相机、又矮又壮、满头花发的汉族汉子,而且没人把他当作外乡人。花瑶人还知道他们的“呜哇山歌”和“桃花刺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是有功之臣,他多年收集到的大量的花瑶民歌和桃花图案派上了大用场!

这时,音乐声与歌声随着霏霏细雨,忽然从天而降。抬头望去,面前屏障似的山坡上,参天的古树下,站满了头戴火红和金黄相间的圆帽、身穿五彩花裙的花瑶女子。跟着是山歌、拦门酒、又硬又香的腊肉,混在一大片笑脸中间,热烘烘冲了上来。而此刻老后已经不在前边拉我,而是跑到我身后推我,他不替我挡酒挡肉,反倒帮着那些花瑶女子拿酒灌我。

在村口,一个头缠花格布的老人倚树而立,这棵树至少得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树干雄劲挺直,树冠如巨伞,树皮经雨一浇,黑亮似钢。站在树前的老人显然是在迎候我们。老后对我说:“这老爷子是老村长。大炼钢铁时,上边要到这儿来伐古树。老村长就召集全寨山民,每棵树前站一个人。老村长喊道:‘要砍树就先砍我!’这样,成百上千年的古树便被保了下来。”如今这些拔地百尺的大树,愈发葱茏和雄劲,好似守护着瑶乡。

待入村中,渐渐天晚,该吃瑶家饭了。花瑶姑娘又来唱着歌劝酒劝吃了。她们的歌真是太好听了。听了这么好听的歌,不叫你喝酒你自己也会喝。老后更是这欢乐的激情的参与者。他又唱歌又喝酒又吃肉。一时他酒兴高涨,就差跳到桌上去了。

然而,真正的高潮还是在饭后。天黑下来,小雨住了。在古树下边那块空地——实际是山间一块高高的平台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这便是花瑶对来客表达热情的古老的仪式了。

亲耳听到了他们来自远古的呜哇山歌了亲眼瞧见他们鸟飞蝶舞般的咚咚舞、“桃花裙”和“米酒甜”了还有那天籁般的八音锣鼓。只有在这大山空阔的深谷里,在回荡着竹林气息的湿漉漉的山里,在山民有血有肉的生活中,才领略到他们文化真正的“原生态”。其他都是一种商业表演和文化作秀。人们在秋收后跳起庆丰收的舞蹈时,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和驱邪的愿望是舞蹈的灵魂;如果把这些搬到大都市的舞台上,原发的舞蹈灵魂没了,一切的动作和表情都不过是作“丰收秀”而已,都只是自己在模仿自己。

今天有两拨人也是第一次来到花瑶的寨子里。他们不是客人,而是隆回一带草根的“文化人”。一拨人是几个来演“七江炭花舞”的老人。还有一拨人,是梅山教的巫师,他们只表演一些武术和硬软气功,就已显出个个身手不凡,称得上民间的奇人或异人。

花瑶的篝火晚会在深夜结束。

如果每一种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那该多好!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写村口一棵古老的大树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第七段中的画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老后和作者是挚友,为什么进瑶乡时老后不帮作者反倒帮着那些花瑶女子?

4.文章结尾说:“如果每一种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那该多好!”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