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1.关于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父亲的为人,再具体写父亲与孩子的几件事。

B.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第二层从“春天”开始至段末。

C.本段分写了关于父亲的四件事。

D.本段总写部分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父亲的随和、喜爱孩子。

2.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

A.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B.父亲多才多艺、情趣高雅。

C.父亲心灵手巧、情深似海。

D.父亲对孩子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

3.本段中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4.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一项是(   )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5.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作者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时,多用了反写的手法。

C.“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这句话表现父亲重夫妻情。

D.“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