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之          顾:拜访

B.以后事      属:通“嘱”,嘱咐

C.亮每粮不继           患:担心,忧虑

D.亮自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所言               孰能讥之乎

B.亮新遭大丧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凡三往,见。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山为坟             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诸葛亮具有“军事谋略”的一组是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   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③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④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⑤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⑥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只有崔州平、徐庶元直认为他有管、乐的才能。

B.蜀国与吴国结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郡发生叛乱,蜀国刚遭受大痛,不能出兵。

C.诸葛亮勤俭律己,言行一致,以平常衣物入殓,死后没有任何财产留给子弟。

D.最后一句评议指出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来自文段,(3)句来自必修三课文, 10分)。

(1)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3分)

(2)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