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艺术与象征

宗白华

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有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他的心像一面镜子,照射到街市沟渠里面的污秽,却同时也映着天光云影,丽日和风!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所谓“赋家之心,包容宇宙”,人情物理,体会无遗。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司马迁,都会留下“一个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体味不尽。他们的“世界”虽是匠心的创造,却都是具有真情实理,活色生香,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

然而他们究竟是大诗人,诗人具有别才别趣,尤贵具有别眼。包容宇宙的“赋家之心”,反射出的仍是一个“诗心”所照临的世界。这个世界尽管十分客观,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更生动、更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

所以诗人善醒,他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

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坠入世界人生那一层变化迷离的奥妙境地。《古诗十九首》,读之者回顾踌躇,百感交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验愈深,文艺的境界已临近到宗教境界。

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完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妙处。所以,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诗人于此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声调、色彩、景物,奔走笔端,推陈出新,迥异常境。戴叔伦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就是说艺术之境要和我们有相当的距离,迷离朦胧,构成独立自足的美的意象,才能象征那难以言传的深心里的情和境。

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西洋最清醒的古典艺境,希腊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波动一痕相思和期待。阿波罗神像的面庞极清朗秀美,但额眉眼角之间仍流动着沉沉的梦意。

中国的诗人、画家,善于体会造化自然的微妙的生机动态。徐迪功所谓“朦胧萌坼,浑沌贞粹”的境界。画家发明水墨法,是想追蹑这朦胧萌坼的“神化”妙境。这种境界是哲理的,是偏于清醒的,和古诗十九首的苍茫踌躇,百端交集,大不相同。然而,同是人生的深境,同需要象征手法,才能表达出来。

清初叶燮在《原诗》里说得好: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得,不可径达之情,则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怳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他这话,已经透澈地说出文艺上象征境界的要素,以及它的技术,即“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怳以为情”,然后运用声调、词藻、色彩,巧妙地烘染出来,使人默会于意象之表,寄托深而境界美。

(本文有删节)

1.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司马迁,都留下了“一个世界”。对“一个世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世界”是诗人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创作出的艺术世界。人间万象都能在这个世界表现出来,且并无差等。

B.“一个世界”虽然和现实世界一样都具有真情实理,活色生香,但比现实世界更富有启示性,因此我们只需关注这样的艺术世界即可。

C.“一个世界”既体现了诗人对人情万物和世界人生的把握,也散布着诗人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

D.诗人艺术家若要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必须要处于头脑清醒的创作状态,还要具有别才别趣,尤其是别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只有暂时超脱世俗,才能达到那种能醉能梦的奥妙境地,令读之者回顾踌躇,百感交集的《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

B.诗人艺术家难以言传的复杂体会,清醒的逻辑文体不能完全表达出。所以,他们往往用象征的手法来传神写照。

C.运用象征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想象的重要作用。想象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诗人创作出生生不穷的的艺术形象和迥异常境的艺术境界。

D.具体实在的表现、明白清晰的逻辑文体并不是达到艺术化境的最佳途径。中西方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对此有一致的认知。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醒,醒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真境实相。但在作者看来,最高的文艺表现应是宁空毋实,宁醉毋醒。

B.艺术之境只要和我们保持相当的距离,营造出独立自足的美的意象,就能象征那难以言传的深心里的情和境。

C.中国画家追求的妙境虽然比不上诗歌领域的艺术境界,但与中国的诗歌创作一样,都需要借助象征这一手法而达到艺术化境。

D.作者借用叶燮的话来强调,艺术家要融合“理、事、情”这三个要素,再运用好声调这一技术性要素,才能呈现优美的境界。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