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⑤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事:辅佐。②败北:战败。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图:考虑,计议。⑥倍:通“背”,违背。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出“/”。

夫 贪 小 利 以 自 快 弃 信 于 诸 侯 失 天 下 之 援 不 如 与 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对齐桓公的劝告,表现了管仲的胆小,从侧面点明了曹沫,不怕对方反悔的原因。

B.曹沫劫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侵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C.“乃许尽归”表现了齐桓公的恐惧和外强中干的性格。

D.齐桓公最终践行诺言,归还侵地,显示了古人对信义的尊重。

九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