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喜讯

“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年8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早在1964年,袁隆平就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体系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1973年,三系配套成功。三系法优点是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但也有缺点:配组的时候受到恢保关系的制约,因此选择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低,难度大。此乃第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继续培育研究。1995年,两系法杂交稻通过多年的努力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它的主要优点是不育系配组自由,能选择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但也不十全十美:光温敏不育系受气候和光照影响较大,使制种存在风险。此乃第二代杂交水稻。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要是有一种杂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那该多好啊!”袁隆平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程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袁隆平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通俗易懂。

B.文章倒数第二段连续引用了两个句子突出袁隆平的“知识、汗水、机遇、灵感”科研之路。

C.文章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常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使文章真实可信。

D.文章在叙事当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与人物评论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小李、小亲,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赏析加点词语)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5.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的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