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口罩的前世今生

姜维群

有两个发明,与耳朵无关,却把耳朵牵扯了进来:一是眼镜,二是口罩。由此想起一个笑话,耳朵对眼睛说,耳朵不聋眼睛花,我们耳朵受“拎巴”。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

罩是什么?本义是捉动物的网罩,也是蒙上、扣上、遮蔽,动词。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个舶来品──口罩。中国人一看就明白,口上即嘴上的“罩”。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

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谈到口罩,最初是一种“掩口”的动作,《孟子》书中就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个人很脏,恐怕有很难闻的气味,于是人们都堵着鼻子屏住呼吸而过。其实细想,口罩是先作用于呼吸,呼吸主要的器官是鼻子,但为什么叫口罩而不叫“鼻罩”呢?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口罩”记载不是“自防”(卫生自己保护自己),而是被防的。

元代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音闭,使的意思)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被防”的,怕捧着食物人的气息传播到食物上。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

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1897年至1899年,在德国、法国医生的接力发明下,终于出现了现在的口罩,即把口罩这个装置挂在两边耳朵上。

口罩正式进入中国是1910年,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

1910年东北鼠疫,我国公共卫生医学与卫生防疫的先驱伍连德先生亲赴鼠疫前线,并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当时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此口罩被冠名为“伍氏口罩”。不过在那个时候,基本是西医医生、护士的专用。

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记得1970年冬天,津郊农村,知识青年和下放户有人戴口罩,立刻在村里成了新闻,许多人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后来夏天“暴土扬场”,冬天北风呼啸,再没人戴口罩了,怕惹来“堵着屁股不透风”的调笑。但就在这几天大港的陈寨庄老乡发微信,说全村封村进行消毒呢,不仅都戴口罩,还穿防护服──时代进步了。

此次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口罩如此畅销脱销,无与伦比。更重要的是强制性戴上口罩,似乎不仅仅是卫生安全,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常常是,人类一个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一种进步,激发出一种文明。

1.下面对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举例子)

B.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下定义)

C.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作比较)

D.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引用)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口罩,最初是防异味,鼻子是主要呼吸器官,但没被称为“鼻罩”,因为最早的口罩既是“自防”,也是被防。

B.东北鼠疫时,伍连德先生发明了简单易戴的口罩,当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很快百姓都佩戴上了“伍氏口罩”。

C.191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口罩,只是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

D.陈寨庄全村都戴口罩,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虽佩戴有强制性因素,却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3.根据题后要求,回答问题。

(1)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分析“一般”不可去掉的理由)

(2)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分析两个加点词语不能互换的理由)

4.说明文的语言既可以平实质朴,也可以生动形象,简析下面句子的语言风格。

(1)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

(2)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