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020年春季,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为更好地认识疫病,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某小组对中国的防疫史比较感兴趣,下面是他们查阅资料后形成的一段介绍文字,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  ①  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甲)里,疫病几乎(乙)。

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病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关于“疾年”的记载,这可以说是中国明确记载疫病流行的最早资料。

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严重的传染病都有,种类也各式各样。目前资料记载较多、较清晰的是明清时期。清朝共267年,据《清史稿》记载,出现疫病的年份就有134年,而实际绝不  ②  这些。有专家估计,单万历七年至十六年的鼠疫就造成山西、河北500万人的死亡。

……

从历史上看,疫病一直是和人类共生的。人类战胜了老的疫病,有了预防措施,新的又不断冒出来,给人类造成麻烦、带来灾难。三千年来的历史说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情的国度。   ③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几乎(jǐ)  较多(jiào)   B.几乎(jī)  较多(jiào)

C.几乎(jī)  较多(jiǎo)   D.几乎(jǐ)  较多(jiǎo)

(2)在这段文字横线的①②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①做  ②止   B.①作  ②止   C.①做  ②只   D.①作  ②只

(3)文中(甲)(乙)两处所填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_______)

A.(甲)进程  (乙)如影随形   B.(甲)进展  (乙)形影不离

C.(甲)进程  (乙)形影不离   D.(甲)进展  (乙)如影随形

(4)结合语境,在横线③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疫病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同舟共济,战胜了疫情,发展繁衍至今。

B.疫情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同舟共济,战胜了疫病,繁衍发展至今。

C.面对疫病,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同舟共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了疫情,发展繁衍至今。

D.面对疫情,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同舟共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了疫病,繁衍发展至今。

2.抗疫期间,一位学者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凝心建小康铸梦神州春风化雨”。下面四个选项中,最适合作下联的一项是(    )

A.同气谱新篇豪气满怀万众一心 B.雷火冲天宇闭门斗孽甘霖遍降

C.战士断疫情转世华佗妙手回春 D.聚力开新路领潮世界众志成城

3.3月17日开始,大批外省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完成使命,陆续撤离。一位武汉网友写了一段致谢的话,下面四个选项中对其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月的湖北格外阴冷。环湖大道上,秀颀的红杉孤立湖畔;树木掩映中,雄伟的黄鹤楼寂寞伫立;滔滔江水上,宏伟的长江大桥黯然神伤……

后来,你们来了!你们来了!席卷四面八方的暖流而来,怀揣医者赤子之心而来,抱着不胜不还的誓言而来,如磐石,像泰山!你们用力量把力量传递,用生命把生命点燃。虽不见面容,却深信那防护服下有最美的面孔;虽不曾相逢,却懂得那白衣之下有一颗颗滚烫的心!

如今,困局已破,归期将至。千里驰援,你们用温暖的手点亮荆楚大地;万里相送,我们用虔诚之心感念英雄。来年春日,相约武汉,看樱花烂漫,叙兄弟情长!

A.第一段第二句运用拟人和排比,主要是为了表现冬天武汉环境的凄清。

B.“你们来了!你们来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援汉医疗队的期盼和医疗队到来后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C.“如磐石,像泰山”既写出了医护工作者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也暗示他们的到来坚定了疫区人民的信心。

D.文段多次使用感叹号,感情强烈而真挚,主要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赞美之情。

4.疫情阻隔了亲友团聚的机会,一位同学想向远在他乡的亲人表达思念和祝福之意,下面四个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下面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严谨工整。

B.(乙)的字体属于隶书,字形扁方,蚕头燕尾。

C.(丙)的字体属于行书,俊秀洒脱,灵动顺畅。

D.(丁)的字体属于草书,结构匀称,潇洒飘逸。

九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综合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