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                   (2)故不为苟得也 

(3)舍生而取义者也                 (4)故患有所不辟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鱼,对人来说,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品格。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下人:迁就他人。

九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