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古文阅读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绘。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阅读提示)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山间之朝暮也      修之来此

B.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之者谁

C.泉香而酒洌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乐其地僻而事简

(2)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花大量笔墨描写山泉,绘声绘色,细腻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作者在赏景之时,流露出一种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九年级语文对比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