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本姓丙氏。曾祖粲,隋大业中屯卫大将军。封应国公,赐姓李氏。 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户部侍郎杨瑒、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上令宰臣及公卿已下精择堪为户部者,多有荐元纮者,将授以户部尚书,时执政以其资浅,未宜超授,加中大夫,拜户部侍郎。明年,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于关辅置屯,以实仓廪。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未可。”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后与杜暹多所异同,情遂不叶,至有奏者,上不悦,由是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久之,拜户部尚书,仍听致仕。二十一年疾瘳,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李元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B. 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C. 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D. 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古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文中的三迁是指升职;有时同 “左迁”,指贬职,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

B.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D. 少傅,古代官职名,周代始置,为太傅辅弼之官,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后一般为高官之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元纮担任万年县令,征发赋役公允合理,升为京兆尹;他主持三辅境内河渠,命吏卒拆毁王公贵戚沿渠架设的水碾,使百姓大受其益。

B. 户部侍郎因失职被贬,公卿大臣大都推举李元纮,皇上便想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因他资历浅薄,被宰相劝阻,只得授他为中大夫、户部侍郎。

C. 李元纮担任户部侍郎时,朝臣建议在关中屯田,以充实国库。李元纮认为,关中屯田,就要公私相换,调发壮丁,恐怕得不偿失,唐玄宗遂停止此议。

D. 李元纮节操清白,执掌国事多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宋璟感叹说,贵为国相,家无储积,就是季文子的德行,也无法超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

(2)上不悦,由是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