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功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持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化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和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冈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夫,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保护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具体行为往往具有不一致性。

C.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D.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B.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是隐私悖论存在的前提,故作者论述时逻辑上有先后之分。

C.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

D.文章在论述面对面视觉沟通和中介语音交流时使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后者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目前的社交网络使得社会形式化、肤浅化、广而不深,发展前景堪忧。

C.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D.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