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进入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9年1月3日10时1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在6~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缓速垂直下降,约690秒后,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嫦娥三号着陆区地形起伏仅800米,堪称“平原”,而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更崎岖。而且,嫦娥四号与地面通信需要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中转,这中间约有60秒的延时,对于瞬息万变的降落过程而言显然太久,地面发射中心无法及时掌控。因此,落月全程由嫦娥四号自主完成。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它还给人类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通过这张照片,人类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模样。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子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资料。

(摘自2019年《光明日报》陈海波《与月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删改)

材料二:

2月15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幅地月同框的照片,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这张照片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外媒甚至评价“这张地球和月球背面的照片,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张”。

拍摄这张照片的是搭载在龙江二号上的一架由学生建造的简单相机。龙江二号是2018年5月伴随着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通讯卫星鹊桥号发射的一颗小卫星,现在正在月球轨道飞行。参与龙江二号发射的小团队,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999年出生。

1991年出生的书明川,是龙江二号小卫星载荷分系统的负责人。在韦明川眼中,赞誉并不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认可这一成就,都在讨论“成功收到来自中国的龙江二号发来的信号,这个可能意义更大一些”。

1996年出生的泰米尔正是龙江二号上相机的设计者。设计开始的那一年,泰米尔20岁。他说:“卫星上留给相机一个只有22毫米×42毫米的空间,只有拇指大小。有一阵子为了赶测试,每天都后半夜还在研究所里工作。除夕夜前后那几天的一个半夜,我才最终完成终稿。”

在这条追梦“嫦娥”的路上,最年轻的他们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追梦人一起探索。这颗卫星、这张照片,只是他们寻梦途中的一段旅程。

(摘自2019年“中国日报网”《最美“地月同框照”竟来自这群90后》,有删改)

材料三:

据美联社12月8日报道,12月8日中国开展了一次开创性的任务,旨在让一个探测器在基本上未被探索过的月球背面着陆,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匹敌的太空强国与日俱增的雄心”。

中国希望通过嫦娥四号任务,成为第一个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5年前,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登上了月球。中国还计划明年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并让其带回采集的样本——这将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同时,中国还在考虑载人登月任务。

该报道称,2018年航天发射成功次数前三甲的成绩如下:中国35次、美国30次、俄罗斯15次。美国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命运非常担忧,该公司正在研发功率更大的火箭,暂时在载重量上胜过中国公司,但中国航天初创公司和国企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并肩作战,这种势头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竞争者来说不是好兆头。

(摘自2018年《参考消息》中的《外媒关注嫦娥四号成功飞天奔赴月宫:展现中国航天雄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历时20多天,终于在2019年1月3日登上了月球的背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B.嫦娥四号着陆区比嫦娥三号的着陆区地形更崎岖,加上与地面通信存在大约60秒的延时,增加了地面遥控的难度。

C.龙江二号是一颗伴随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通信卫星,它的研发者平均年龄不到25岁,地月同框照片就是由此卫星拍摄的。

D.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详写嫦娥四号探测器登月的过程,特别是对时间的表述精确到分与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登月的具体情况。

B.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最后一段,都高度评价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陆的重大意义,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C.材料二引用了两位采访对象的原话,体现了采访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同时又有利于表现被采访者的形象特点。

D.材料三是转述外媒的报道,概述或引用原报道的内容,立场与语气忠于原来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3.新闻提倡“零度写作”,但往往含有主观倾向。请简要概括这三则报道的侧重点和所暗含的情感。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