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现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及宾室知其事者,宣自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刺秦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兵而代,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该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置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角、徵、羽、变宫、变微七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