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节选自《史记》)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内诸侯       内:接纳

B.素善留侯张良     素:一向,向来

C.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D.卒起不意       卒:士卒

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司马迁认为他“将五诸侯灭秦”,把他列入本纪。

C.“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鄙,指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选文二“北蛮夷之鄙人”中的“鄙人”是自称的谦辞。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能虚心向谋士请教。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请问张良,采纳建议,同时热情款待项伯,并约为婚姻。

B.荆轲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到秦廷进见秦王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荆轲面不改色,几句话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刘邦廉洁爱民,能屈能伸。他进入关中,秋毫无犯,封闭宫室,等待项羽的到来,后来又能在项羽生气的时候主动上门谢罪。

D.为表现荆轲英雄虎胆,作者一方面用了大量短句营造紧张气氛,另一方面以秦王及其臣下的“惶急”、“惊愕”等表现来达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