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守住老屋,留住乡愁

①一口井、一棵树、一方庭院、一幢老屋,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意象。一座座老屋,犹如慈祥的老人,怀抱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蚀刻下五彩斑斓的记忆,留着祖祖辈辈的故事,寄托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②老屋在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同时,也在风雨洗礼中饱经沧桑。有的年久失修、土墙坍塌,有的屋顶漏水、柱子霉烂,老屋日益破败,甚至逐渐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老屋都没了,我们还到哪里去找“乡愁”?如此说来,老屋的消失,从小的方面看,是让人们失去“乡愁”的寄托;从大的方面看,是截断了我们民族“思乡”的文化根脉。

③2016年以来,由国家文物局倡导的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在浙江松阳,在云南石屏,在江西金溪,不少凋零衰败的传统建筑再次焕发生机。

④拯救老屋行动不仅是在拯救传统建筑,更是在拯救传统文化。单纯从经济角度看,维修老屋或许还不如重建新房“划算”。但作为古代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完美标本,民居里的土木结构、榫卯工艺、雕砖画壁,构成了中式建筑的美学意蕴,保留了一代代人的乡愁和记忆。同时,保存着农业文明印记的老屋,还将为现代建筑、优秀文化传承提供可借鉴的传统智慧。所以,保护老屋的“形”,实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神”,保留传统村落的“魂”。从这个层面上看,修护老屋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文化账”。

⑤拯救老屋的主要目的仍是有效利用,不能停留于粉墙刷漆“表面光”,而应该活态保护。外面修旧如旧,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力图保留传统风貌。里头则要注重实用,既契合当地生活习俗,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毕竟,保护古建筑,不等于回到旧生活。在保证安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生活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让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⑥在去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拯救老屋行动被列入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工程。繁荣文化,关键在人。除了政府、村民的参与,还需社会各方“动起来”,为老屋积攒人气。除了家庭居住外,也不妨在闲置的老屋中发展乡村旅游,借助民俗文化、地域特色寻找传统建筑活态保护的多元途径,为乡村振兴鼓劲助力。

⑦传统村落在青山绿水间展现的水墨画卷,是用青砖黛瓦写就的诗意文章,是凝固历史、延续乡愁的地方。拯救老屋,留住日渐消失的古村落,更会留住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故乡,让人们在低吟“     ”时不再彷徨。我们期待: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令人神往的诗画田园,能够保留住我们的乡愁。

(作者:周珊珊来源:《人民日报》,有添改)

1.结合文章,说说“守住老屋”与“留住乡愁”之间有何关联。

2.结合上下文,第⑦段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 B.我报路长嗟日暮

C.日暮乡关何处是 D.到乡翻似烂柯人

3.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案例可以对文中哪个观点提供佐证,简要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1996年,中国和挪威合作在贵州六枝县梭戛成立了文化生态博物馆,旨在保护长角苗(苗裔的一支古老支系)的生活方式。然而几年之后人们再去调查,发现那里的文化生态情况并非如最初建设时所计划和预期的那样,文化生态博物馆变成了真正的收藏馆:资料还存放在那里,苗民也还在那里生活,但想要保护的传统生活方式几乎已消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