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    )

①说到江南早春时节的游乐活动,人们想到的最多的,莫过于早春的探梅了。杭州有三大赏梅胜地,塘栖的超山,湖上的孤山,玉泉的灵峰,游客大多耳熟能详。殊不知,这些年来,西溪赏梅异军突起,梅花之盛,人气之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②我们一行三人由城区出发,坐车不足二十分钟就到了西溪。踏进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路灯笼高悬,暗香浮动,未走几步,梅树修竹就夹道相迎了,不觉心旷神怡。

③拱桥石径延伸到梅院深处,湖水清波荡漾,梅林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别有一番气象。古人说“西溪之胜,独秀于水,四望皆芦苇障目,地多梅花”,果然名不虚传。杭州的几处赏梅胜地,灵峰、超山等地的梅树多栽在岭脊,可称“旱梅”,而西溪赏梅却独秀于它的水乡梅林。西溪的梅花翠竹,大多依水而立,缘溪探胜、循水赏梅,竹翠梅香,隐蔽于梅林之中的草舍庭院,更增添了另一种水乡梅园的古趣。

④西溪探梅有三大特色。一是时间长,由于湿地小气候的关系,梅林的盛花期比别处要略晚一些。因而,观梅时节可延续到三月下旬。二是它的垂梅,所谓“垂梅”,也就是西溪梅树竟然如同西湖之滨的杨柳一样,能“弯腰”垂入水面。游客西溪探胜,最好的方法是坐上一叶扁舟,慢慢摇进梅林深处。游客坐在船头,从梅枝下飘然而过,细细品赏两岸红梅翠竹的万种风情。此时, 垂梅会拂到游客脸上,仿佛在欢迎游人光临。三是梅树多倚溪而栽,花明柳暗。古人有“花开十万家, 一半傍流水”之句赞叹。西溪赏梅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它的雀鸣莺啼、梅径通幽。

⑤踏进梅乡,那几句西溪咏梅名诗不觉飘浮眼前,“十里梅花放,门前水亦香;溪山皆逞艳,草木尽成妆。”“西溪探梅”由来已久,早在南宋,西溪梅花就已成为钱塘一大胜景。《辇路》一诗有“花坞有泉皆到水, 沿山无处不栽梅”之句。明代,有“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树干短粗壮,形若黄山松。好事者取小棵树,做成盆景出售,而得其名”的记载。清代,西湖十八景就有“西溪探梅”,那时西溪梅林最为繁茂,梅花大多临水而植,树茂而花艳,且品种繁多。

⑥我们一行泛舟西溪,小船飘进迷宫般的荒芦梅海之中,曲水蜿蜒,溪窄水浅,两岸梅竹相拥,花影扶疏,遮掩在万花丛中的竹篱茅屋,更是幽趣横生。先贤的那首:“西溪水殊清,石壁削寒翠;密竹障远天,梅花拥村聚;花时如白雪,人家隐香雾”的诗意不觉就浮现眼前了。

⑦古人游西溪,最为醉心的事,莫过于乘舟由梅树下而入,观赏一路漫如弥天飞雪的梅景。湿地气候多变,船到僻处,竟然飘起细雨,梅柔惹湿,笼烟荡漾,散出阵阵幽香。

⑧众人举目四顾,只见梅竹拥村,茅屋草舍,木门虚掩。溪中,残瓣铺水,落红逐流.,舟行花下,西溪之绝唱“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意境悄然呈现。

⑨在世人心中,梅,象征孤艳傲世;竹,则代表高风亮节,“梅竹”则体现了高尚品德和人格风范。清代,文人在西溪筑庄造屋。每逢节日,学士们雅聚于此,吟诗作画。他们以西溪独特的自然风貌为背景:梅的冷艳,竹的风骨,孤芳自赏,愤世嫉俗。时至今日,西溪赏梅项目的恢复,则展现了当代人冬末早春时节的欢乐情趣。

1.请结合内容,用文中短语给该文章拟一则合适的标题。

2.相比塘栖超山,湖上孤山,玉泉灵峰的梅花,西溪的梅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结合文章作答。

3.请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来。

4.“西溪梅花成为钱塘一大胜景”有什么历史渊源?谈谈你的理解。

5.积累链接: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阅了西溪早春的梅花盛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也借花草描绘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请将诗句默写出来。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