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说明文阅读。

睡不踏实陌生床

搬进一个新的家(一套新住宅);出门旅行,住一家酒店;或者临时在朋友家的客房过上一夜……很多人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这种现象在第一个晚上最明显,人们称此为“首夜效应”或“陌生床反应”,问题就是这张位于陌生环境里的陌生床引起的。

睡眠学专家把睡眠者分成三类:第一类被称为“天赐睡眠者”,这些人不管到哪里都能睡得好、睡得香。第二类就是容易产生“陌生床反应”的睡眠者,如果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过夜,睡眠问题就会找上门来。第三类属于睡眠障碍者,他们总是睡不好觉,但奇怪的是,只要到了一个陌生地方,第一晚反而睡得比平时好;但仅此而已,过后又是老样子。对这种“非逻辑现象”,睡眠学家至今未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不久前(2016年),科学家们专门针对“陌生床反应”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们对受试者做了连续8个晚上的测试,根据对脑电波的分析研究,发现“有问题者”具有一种和海豚及鸟类相似的睡眠模式——“脑半球睡眠”。也就是说,在陌生的地方睡觉,他们的左半脑始终处于一种“警戒状态”,哪怕已经进入深睡阶段,左半脑始终比右半脑清醒,而且很容易与外界“应答”,对异常声音和各种异常刺激特别敏感,从而导致睡眠不安稳,动不动就醒来。

按说研究结果已经清楚地解释了问题: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然而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有的人有“陌生床反应”,有的人没有。应该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现代人大多睡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陌生床反应”已没有必要,所以“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尤其是对陌生刺激很敏感的人,当人们出差和旅游住酒店时,通常会有很多因素构成陌生刺激。比如陌生声音背景(走廊里声控开关的声音、电梯运行的声音、临街的公交车辆声音等);陌生邻床制造的陌生干扰因素(陌生的打鼾声、陌生的梦话和翻来覆去的声响);床垫不对头(太硬、太软、太窄、太短);难以适应的温度(中央空调无法在房间按客人的需要调节、不可打开的窗户),因为人在睡眠时的最佳温度是17至22℃;光线因素(太亮、太刺眼、太暗),睡眠时不仅不能光线太亮,而且也不宜漆黑一片,有的客房没有夜灯,造成一关灯便是全黑,致使睡眠者陷入烦躁不安。

为此,建议有“陌生床反应”的出差人员和旅游者,最好戴上眼罩、耳塞乃至携带一个自己睡惯了的枕头,以便尽量减少和削弱陌生刺激因素。

(选自《新民晚报》)

1.本文整体上属于什么结构形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陌生床反应”就是在某个陌生环境的第一天晚上,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的失眠现象。

B.“陌生床反应”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

C.这篇文章从说明文分类上看,应该是科普说明文中的实物说明文。

D.“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此句中加点词语“基本上”不能够删去,如果删去就变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