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才算把书读完了

①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②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就应当是必读之书。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是只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就好像是见蓝图而不见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说,“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③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④以上举例的这些中国古书分量并不大,也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有些篇,《史记》的《表》和《书》,就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对一般人来说也就“文史足用”了。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編”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

⑤但一个大问题是,这类浓缩维他命丸一样的书怎么消化?这些书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质量极高,又像堡垒,很难攻进去,也难得密码本。

⑥古时无论中外都是小时候背诵,背《五经》,背《圣经》,十来岁就背完了。现在怎么能办到呢?看样子没有“二道贩子”不行,参观要有“指南”。入门向导和讲解员不能代替参观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诉他们怎么看和一眼看不出来的东西。我以为现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动活泼,篇幅不长,能让孩子和青少年看懂并发生兴趣的入门讲话,加上原书的编、选、注。因此我很希望有学者继朱自清、叶圣陶先生以《经典常谈》介绍古典文学之后,不惜挥动如橡大笔,撰写万言小文,为青少年着想,讲一讲古文和古书以及外国文和外国书的读法,立个指路牌。

⑦但无论如何,若不读原书,无直接印象,虽有“常谈”,听过了,看过了,考过了,随即就会忘的“时不我与”,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纪再补课了。

1.下列对《红楼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夏曾佑先生所说的几十种中国书中的一种。

B.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是不可能对《红楼梦》说得头头是道的。

C.即使读过了《红楼梦》原著,还是需要阅读相关著作的。

D.《红楼梦》是一切与之相关的书的“房子”和“本人”。

2.陈寅恪和夏曾佑先生认为“中国古书可以读完”,对其原因的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读完处于基础地位的一些书就能理出头绪。

B.中国古代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必读书,总的数量并不多。

C.中国古书种类虽然很多,但只要读懂十本书,就能够做到“文史足用”。

D.即使是中国古书中的那些必读书目,也并非每本都需要皓首穷经地读。

3.本文在阅读“中国古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并非读完“中国古书”就足够了,外国经典也需涉猎。

B.现在阅读“中国古书”,无需像古时那样背诵和读原书,读名家对经典的引导读物即可。

C.对于阅读“中国古书”,不可抱有太强的目的性与功利心,否则很难静心。

D.这些“中国古书”,容量太大,也相当艰涩,因此需反复多次阅读。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