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小题。
冯恩, 字子仁, 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 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 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 御史有所执讯 踿, 不具狱以移刑部, 刑部狱具, 不复牒 踿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 “ 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 得相检核耳。 ” 尚书无以难。已, 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 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 彗星见, 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 方献夫, 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 逮下锦衣狱, 究主使名。 恩日受搒掠, 濒死者数, 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 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 “ 恩疏毁誉相半, 非专颂 踿大臣, 宜减戍。 ” 帝愈怒, 曰: “ 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 徒以大礼故, 仇君无上, 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 遂褫时中职, 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 鋐当主笔, 东向坐, 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 恩起立不屈。卒呵之, 恩怒叱卒, 卒皆靡。鋐曰:“ 汝屡上疏欲杀我, 我今先杀汝。 ” 恩叱曰: “ 圣天子在上, 汝为大臣, 欲以私怨杀言官耶? 且此何地, 而对百僚公言之, 何无忌惮也! 吾死为厉鬼击汝。 ” 鋐怒曰: “ 汝以廉直自负, 而狱中多受人馈遗, 何也?” 恩曰: “ 患难相恤, 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 鬻官爵耶?” 因历数其事, 诋鋐不已。鋐益怒, 推案起, 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 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 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 行可上书请代父死, 不许。其冬, 事益迫, 行可乃刺臂血书疏, 自缚阙下, 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 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 前所引律, 情与法不相丽, 宜用奏事不实律, 输赎还职, 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 请戍之边徼 踿。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 遇赦还。家居, 专为德于乡。 穆宗即位, 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 即家拜大理寺丞, 致仕。复从有司言, 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 卒。
( 选自《 明史》 , 有删减)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故事, 御史有所执讯 讯: 审问 B.不复牒报 牒: 文书
C.非专颂大臣 颂: 赞扬 D.请戍之边徼 徼: 边关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B.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C.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D.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 处理案件不依惯例, 引来官员们的非议, 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 尚书也无话可说。
B.十一年冬, 皇帝下书诏求直言, 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 方献夫, 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 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 斥责汪鋐收受贿赂, 卖官鬻爵, 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 四铁御史” 。
D.冯恩被判死刑, 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 最终免除冯恩死刑, 遣戍边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0分)
( 1) 恩日受搒掠, 濒死者数, 语卒不变。( 5分)
译文:
( 2) 穆宗即位, 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 即家拜大理寺丞, 致仕。( 5分)
译文: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冯恩传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讯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 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颂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杀我我今先杀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杀言官耶?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徼。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御史有所执讯 讯: 审问
B.不复牒报 牒: 文书
C.非专颂大臣 颂: 赞扬
D.请戍之边徼 徼: 边关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恩请尚书仍报御史
②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③患难相恤古之义也
④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
⑤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⑥家居专为德于乡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B.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D.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3分)
(2)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3分)
(3)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恩上言:人臣进言甚难明诏令直谏又诋之为邪徒安所适从哉此非陛下意必左右奸佞欲信其说者阴抵之耳今世风日下以缄默为老成以謇谔为矫激已难乎其忠直矣。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用:因为,由于
B. 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 念:思念,惦念
C. 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 白:清楚,明白
D. 仓皇谢慰而去 谢:认错,道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 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官吏。
C. 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 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 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权是国之忧患。
C. 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 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命题人:宗华)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①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②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③,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牧犍:即沮渠牧犍,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②姑臧:地名,曾为北凉国都。③皂隶:差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博士郭瑀 就:受学。
B.每巾衣而入 每:经常
C.孔圣称焉 称:符合
D.敦化厉俗 厉:勉励
2.下列各项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心于延明 不拘于时
B.以烛继昼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思乡而返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当蒙数世之宥 穷山之高而止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
(2)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4.李冲称刘延明“河右硕儒”,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①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②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③,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牧犍:即沮渠牧犍,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
②姑臧:地名,曾为北凉国都。
③皂隶:差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博士郭瑀 就:受学。
B.每巾衣而入 每:经常
C.孔圣称焉 称:符合
D.敦化厉俗 厉:勉励
2.下列各项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心于延明 不拘于时
B.以烛继昼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思乡而返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当蒙数世之宥 穷山之高而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延明是郭瑀的弟子之一,他得到了郭瑀女儿的芳心暗许,而郭瑀也有意成全,专门设席,最终成就了二人的婚事。
B.刘延明在侍奉凉武昭王时,一边忙于处理繁忙的政务,一边不辞辛苦注记篇籍,有多部著述及注本流行于世。
C.刘延明受到了北凉国主牧犍的尊敬,他被尊为国师,牧犍要求所有官员都听其教诲;当时,还有索敞、阴兴给延明做助教,他们皆擅长文学。
D.刘延明的一个儿子得以出任郢州云阳令,与太保李冲的上奏有关,而太保崔光也上奏建议优待刘延明的后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
(2)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李冲称刘延明“河右硕儒”,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 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 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 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 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 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 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兒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勤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吏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镪①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居位九岁,以官卒。
(《汉书卷五十八》)
[注]①镪:绳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廉知自将,善属文 ②屈原属草稿未定
B.①劝农业,缓刑罚 ②果行,国人皆劝
C.①受业孔安国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掾史因使宽为奏。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 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 宽为言其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①乃奇其材,以为掾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兒宽“有奇才”和“善治民”的一组是
A.①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勤如此 ②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
B.①吾固闻之久矣 ②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
C.①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 ②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
D.①见上,语经学,上说之 ②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兒宽在治学期间,向欧阳生和褚大及孔安国学习,师出名门;自己又能不惧家贫,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凭其勤奋不已的态度和精神,最终学有所成。
B.廷尉张汤开始并不了解兒宽的学识与才干,认为他是一般读书人,也不给他委任职务,因而也就显现不出其出众的才华,而是让他多年负责管理牲畜。
C.兒宽采取了一系列得人心的治民措施,如减缓相关刑罚,谦卑地对待士人,选用仁慈厚道的人;并体恤百姓疾苦,兴修水利,因而深得百姓拥戴。
D.兒宽担任御史大夫后,举重若轻,能胜任职务;由于长时间没有向皇上进谏善言,都认为他做官得心应手,不费力气;他的官做到了死才结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4分)
(2)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镪属不绝。(3分)
(3)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3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9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
B.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
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为:撰写
D.以《春秋》之义正之 以:根据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或“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去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3分)
译文:________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4分)
译文:________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3分)
译文:________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偃使行风俗 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兵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异其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弃繻而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4分)
(2)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3分)
(3)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3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