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1.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2.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