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袍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B.诵明月之诗  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  代词,它,它们。

C.而不知其所止  人称代词,它。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语气,难道。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承接。   顺流而东  连词,表修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文中指1082年,属于干支纪年法,照此推算,1083年应该是癸亥年。

B.望,即农历每月十五。古人根据月的圆缺记月,晦是初一,朔是月终,既望就是农历每月十六。

C.苏子,此为作者的自称,与“孔子”等古人在某人姓氏之后加“子”字以表示尊重的称呼不同。

D.孟德,即曹操,字孟德。古人常有名有字,一般先名后字,如“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假借客的口吻抒怀议论,实则是自己内心的矛盾的体现,一问一答之间可见苏轼旷达的襟怀。

B.文中通过“客”对曹操被周瑜围困一战的详细遥想,抒写了对生命短促无常的感慨,由此引出后文的一番见解。

C.苏轼对佛学颇有研究和心得,《赤壁赋》中“造物者”等佛家用语毫无斧凿痕迹,使作品显得飘逸出尘。

D.文章既有赋文的特质,又兼具散文的笔调与诗歌的情韵,句段大多押韵且多处换韵,堪称经典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