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今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最美”“高颜值”实体书店涌现出来。从十年前的消亡危机到今天的复兴,实体书店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

高晓松最近把他名为“晓岛”的书店开到了北京。“晓岛”很火,一跃而成文艺青年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晓岛”似乎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例如,这家书店并不靠卖书养活自己,所做的文章也并不是落在书籍的内容、取向、稀缺度等方面上,而是拥有更加个性化的配方:“晓岛”收藏了高晓松亲自从洛杉矾背回来的黑胶唱片,高晓松自己写歌用的吉他也挂在二层,看上去像一件“圣物”。

“晓岛”的非典型性背后,正形成着一种新的典型性。我甚至不太清楚“书店”是否真的是其身份的首要本体。它可以成为我们搬来电脑消磨一天从容码字的处所,也时常成为同仁雅集、传播文宇的特定平台。在一个电子书阅读盛行、纸质书网购普及的时代,这种广义的“与书有关”,或许正是独立书店于今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们在此用眼睛以及其它肉身感官,共同完成综合意义上的“看”。我们无需进入实质的、深度的阅读环节,有时甚至不必翻开书页以摄取知识,而只需要充分而熨帖地感受到书的空间环抱,就已足够。

(摘编自李壮《从看书到看书,从书店到书店》)

材料二:

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

当代的许多实体书店,本身具有独待的空间句法。1992年服务营销学专家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其中氛围条件、空间陈列功能性、符号象征和人工制品是构成服务场景的三个维度。实体书店中书籍、空间与陈列的搭配组合以迥异的视觉风格营造美异化场景体验。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书架搭建“书塔”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此外,物件、收藏、文创品等都是实体书店空间句法的构成要素,彼此交融互嵌,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空间场景。

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互联网、电子阅读设备塑造着当代人的新阅读习惯。仅凭纸质书零售,实体书店已难以满足数字化生存者的阅读需求。解构静态“书”,转变为围绕“知识”“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举办读书会、沙龙、讲座,以“流动之书”带动大众参与、分享与讨论,既活化利用书店空间,也能够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台湾诚品书店设“诚品讲堂”,以“知识的载体,人文的发声”为宗旨,邀请当地学者讲座,鼓励受众深化思考以延伸阅读。

还有的书店通过空间位移,搭建多元的生活场景。实体书店的空间优势是营造场景的基础。在洞察读者心理基础上,实体书店空间成为多元生活场景的连接点。无印良品书店将书籍业态与实体空间嫁接,按照用户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布局,例如在“食”这一功能分区陈列饮食类书籍,周边同时摆放餐具、食物原材料以及零食,使用户沉浸于饮食场景中,同时书籍也更真实地嵌入生活。

随着实体书店空间形态与功能整合,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激发城市交往与传播的多维场景。桑内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实体书店在传统“售书主业”之上,发展出多种附加功能,创造了陌生人相遇交往的机会。在实体书店空间优势上叠加服务性功能,以满足社区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又使书店成为激活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实体书店最终将能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精神灯塔”。

(摘编自李淼《“去”书店:基于场景的实体书店转型策略与实践》)

材料三:

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巳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各种人声鼎沸的环境中,通过一张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正襟危坐、带有仪式感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了其它活动中见缝插针”的伴随性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

(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主要关注对环境、场景的建构与创新,而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容与销售情况。

B.实体书店善于创设动态的知识场景,通过举办讲座等公共活动,成为了功能多样的城市触媒。

C.可借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的现象,“晓岛”没有空间位移、动态知识场最,而专精空间句法。

D.材料二从媒介学出发,材料三以认知起笔,而都引向阅读环境、场景的作用,可谓殊途同归。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晓松的“晓岛”书店把握住了阅读习惯与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是实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

B.经过独特的构思与设计,配上相应的书籍陈列、填充其中,一些实体书店的空间自身也能具有可读性。

C.实体书店在文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其实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D.实体书店是摆书售书的媒介,其空间也是意义的媒介,借此意义及其功能,它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媒介。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跨门类、多功能、延展广阔的公共空间场景。”

B.“实体书店大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设计或活动。”

C.“实体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的文化潜力。”

D.“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学、心理学等方面。”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两种。

5.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