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呈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蠃”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齐国,燕国,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