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内里精神的统一。“礼”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礼与道德互为表里,是道德理性的具象,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故礼亦如此。

首先,礼的适用主体具有广泛性。《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战!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道出了“礼”的宏观意义的微观透视。中国传统上家国一体,要达到和睦有序,需要社会主体共同遵守既定准则,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就能实现群体的社会秩序。其次,礼具有适用地城的广泛性。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有礼就可以。有了共生的文化信仰和符号,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作为一种共同的内在文化性质,礼是文化在人行为上的表现样态,这种表现样态是一种伦理力量的使然,是伦理必然性的结果。

“礼”作为社会制度规范,在社会情势变化过程中也会有所损益。《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对待“礼”之变化性的态度,肯定礼是具有时代变化性的观点。其次,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变,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程序的存在也是对一种既定社会秩序的肯定和再现。在价值序列中,孔子重视规范下所蕴含的情感和德行,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强调程序在价值序列中的首要地位。程序是礼的表现形式。如果“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那么程序就是礼的外部表现。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在道德修养统一的完美境地。

《论语·乡党》集中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以及言辞教诲。对于高位者不卑,对于低位者不亢,对于君王和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尊敬和等级礼仪。孔子上朝时,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不张扬、不怯场、不失态。“礼”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仪实行。

李泽厚认为,“礼”一般评作“礼制”,因它主要指那整套非成文的制度规范。也有不少学者认定,“礼”是中华软法,并称为“礼法”。这套制度规范的价值目标在于符合“礼”的行为要求,以达到正确处理人人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论语·学而》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即礼的作用,以做事恰当为尺度。人人行为举止分寸有度,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如果人人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家庭无法实现和睦,社会也会失礼失范。

(摘编自原新利《<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与道德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礼是道德理性的具象,其前提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

B.因为社会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所以礼的需要也无处不在。就此而言,礼具有适用主体和适用地域的广泛性。

C.礼具有时代变化性的特点,在朝代的更迭中,礼会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

D.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因而尊“礼”的方式就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述了不少记录在《论语》中的孔子的原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分别从礼的适用主体的广泛性和礼的适用地域的广泛性两方面论述了礼的需要无处不在。

D.选文阐述了《论语》中“礼”所具有的规范特征,说理性和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B.在孔子看来,只要礼规范的本质不变,可以预见,即便经过十世、百世,其礼仪制度仍是延续古礼而有所损益而已。

C.孔子认为,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拥有了礼这个形而上的道,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

D.无论是“礼制”还是“礼法”,都需要人们尊“礼”,用程序来约束自己,否则,家庭不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