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熙宁转对疏

曾巩

准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今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特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距,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

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

D.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

(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