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绝密忠诚

——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少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东方巨响

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

沉默如金的戈壁见证——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狂风,沙暴,饥寒;

休克,便血,失眠;

坚守,奋战,奉献……

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绝密使命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即使时光倒流,老于仍会走这条路。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的《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风高范远

德才兼备者,望众。

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大家争论时,邓稼先说:“我相信老于的。”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1.文章标题“绝密忠诚”中的“绝密”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2.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概括于敏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

3.“风高范远”部分,作者引用钱三强、邓稼先和张宗遂的话有什么作用?

4.我国“两弹”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于敏等科技专家的努力。请你写一条微博,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50字以内)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