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耕 隶:属于          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D.于材人远矣贤:贤明

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一乡秀才观或以钱币乞            B.并自为文理皆有可观者

C.舅家见之贤材人远矣                D.其诗养父母或钱币乞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