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父炳,从邢帅薛怀让,辟为观察支使。沆少好学,器度宏远,炳尝语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淳化二年,判吏部铨。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以本官罢。未几,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

B.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

C.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

D.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丁忧指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即使有国事或朝廷征召也不得中止守丧。

B.升储,指升为太子。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随着朝代的更替,太子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C.手诏,帝王亲手写的诏书。得到帝王的手诏是无限的恩宠。手诏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意义非凡。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由人代笔,因此出现了御笔手诏之说。

D.待罪,官吏供职的谦辞。意谓随时准备因失职而被治罪。与文中“待罪”之义相同的如“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年少时喜欢学习,气量很大,他父亲很看好他。在一次音乐宴会上,宋太宗也赞赏他风度端庄稳正,确实是显贵的人。

B.李沆认为不任用那些浮华浅薄的和好事的人是治国方法的首要之举,并直言不讳地向宋真宗指出梅询、曾致尧就是那样的人。

C.李沆为官不徇私情,不惧皇威。真宗多次想让驸马都尉石保吉任使相,李沆以执行奖赏制度,须有本人亲身干的成绩,不能凭借亲戚乡里的缘由反对,最终真宗只好作罢。

D.李沆任宰相时,因为西北边地用兵,有时到天黑才吃饭。后来契丹与宋和亲,李沆便担心边疆的忧患停止后,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