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①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②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住房条件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

③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了,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首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④“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著述颇丰,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⑤1969年被下放宁夏,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

⑥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一个世纪不可能没有惊险和挫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和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当支付学费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

⑦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⑧“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有光住在德国教授的小洋房里,光线不好,门槛破烂,地板咯吱咯吱响,说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贫和淡薄。

B.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是因为他早年在“五七干校”时已经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储备材料。

C.“文革”时期,周有光和林汉达这两位老先生在高粱地里高声交谈的情景,成为特别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厄中依然有着高远追求的精神。

D.文中说周有光一生中有很多惊险和挫折,尤其是遭受家庭变故,意在表明周有光比一般人的阅历更多、见识更广,所以心胸更开阔,心灵更旷达,思想更深邃。

E.文章结尾一段很好地呼应了文章标题,形象地表现了周有光既是仁者又是智者的形象。

2.文中写了周有光人生中的许多事件,请概括出反映他乐观豁达的事件。

3.这篇传记在表达方式与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周有光老人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他这样的人生准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看法。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