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朵朵白云

刘国星

老牧人身着天蓝色蒙古袍,古铜色脸庞,皱纹堆叠,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

老牧人父母辞世早,他终身未娶。也有人说,是老牧人穷怕了,怕花钱。老牧人不置可否。

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

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

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瓷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籽实,香哩!运动着吃,身条就会长得美!这叫抓“肉膘”。

牧人们听着,啧啧称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哎,那你咋没发财哩?老牧人脸色一灰,就赶着羊群走远了。

大家也都知道,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只。每年羊出栏,来了羊贩子,他的羊出完栏,都是这个数。而别家的羊群却挤挤搡搡,哪群也有几百只,他们都发了“羊”财。他们看见老牧人省吃俭用的样,就有点不屑。

一再要求养羊的嘎查达也不理解。

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贩子们也爱收老牧人的羊,数九寒冬,别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却还是滚瓜溜圆!羊羔是在腊月生的,牧人们就都慌了神,羊瘦没奶,母羊见着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却很和谐——母羊亲羊羔,羊羔跪乳。

那天,嘎查达领众牧户参观,却见一只母羊躲开欲吃奶的羔子,跑到远处吃草。人群里就有七高八低的笑声。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

柴格,柴格,柴格/你的白羔饿得慌呀/你快发发软心肠吧

反复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来。

嘎查达和牧人们很惊奇。老牧人说,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

还是一个早晨,老牧人赶着羊群穿梭于云朵之间。

可太阳升起来了,云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来了,老牧人却倒在高高的山梁上。

三天之后,牧人们才发现了这群没人牧放的羊。找老牧人,却见他的尸身已被野狼和神鹰带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着哈达、奶酒来山梁祭拜。忽一日,竟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

于是,哭声一片。

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写人,说老牧人“仙风道骨”,颇能引人入胜。开头二段主要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职业、身世以及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为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中三次提到“58”这个数字,既与老牧人奔走呼号不要超量放牧的情节相呼应,又与文末老牧人资助的58 个城市孤儿相扣合。

C.小说篇末点睛,运用插叙手法,借其他牧人之口,交代了老牧人从容逝去,融入自然的情形。

D.小说先抑后扬,当老牧人飘然而逝后,58 个城市孤儿前来祭奠时,老牧人每年都养58 只羊的悬念才全部解开。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老牧人大善大美的形象至此也逐渐丰满起来。

E.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使老牧人善于牧羊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表达了作者对圈地养羊这种急功近利现象的批判和痛心。

2.文章以“一朵朵白云”为题,文中也多次出现“云”或“云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老牧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季羡林说:“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本文围绕老牧人叙述了牧羊、资助城市孤儿等故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意蕴丰富,启示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有哪些丰富的思考?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