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完成小题。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1.选文第⑴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如何做好一件事的见解。

【答案】

4.举李国修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举例论证(举了莫泊桑在福楼拜教育下,专注于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6.围绕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做好一件事需要毅力与恒心;做好一件事要有兴趣;做好一件事需要有一颗淡泊之心;做好一件事需要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提出感受,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解析】

7.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1.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2.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3.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李国修的事例不仅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本身也是一个事实论据。

8.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举了莫泊桑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作用是“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9.这道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集中注意力专心做事,同时没有兴趣也是不行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受。

【题型】现代文阅读
【结束】
10

阅读包利民的《肩上扁担,桶中流年》,完成小题。

①女儿只是在绕口令中知道的扁担,念着“扁担宽板凳长”一路成长,只是问起她扁担到底用来做什么,却也只是说得模模糊糊。在我儿时的岁月中,在乡下的生活里,扁担却是家家必备之物。

②每天的清晨,村中的老井旁便排满了担水的乡亲。古老的辘轳摇起东方一轮红日,倾倒进铁水桶里。那时父亲便担着水回家,两个铁桶里的太阳被颤动的水花搅得支离破碎,一如童年五彩的日子。扁担就在父亲的肩上起伏着,发出一路咯吱的响声,于是所有的日子都灵动起来。

③最初的时候,家里用的是一根竹扁担,似乎是从一根极粗的竹子上剖解出来,韧性极好,用了多年也不弯曲。后来,外公给我们做了一根榆木扁担,外公是木匠,手工精细,加上上好的榆木,扁担极美观,两端窄中间宽,打磨得光滑无比。就连两端垂下的铁勾,也是银亮亮的。这根新扁担取代了竹扁担,成了父亲每早担水之物。竹扁担并没有被抛弃,它接手了挑水以外的其它活计。

④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上,看人们忙碌的身影。有些庄稼被打成了粗粗高高的捆,人们就担着它们行走在田垄之上。远远望去,一根扁担的两端,就像载着两座不停跳动的小山。

⑤父亲性情梗直,一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他并不高大,扁担竖起也要比他高上一截,有时会想他是怎样将那么重的两桶水一路担了这许多年。也曾坐在父亲的肩上,看着那个小小人间的奇妙。觉得他的肩膀很有力,仿佛可以将整个房子托起。

⑥第一次挑水时,很不得要领,只觉得那扁担压得肩膀生疼,举步维艰。也想使肩上的扁担颤起来,却更是控制不好,使得两个铁桶不安分地乱动,水也洒出许多。两只铁桶是用铁皮打轧而成,家家都用这样的水桶,摇晃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它们每天奔走在水井和家里的水缸之间,摇荡着四季的风霜雨雪。

⑦父亲告诉我,不管多重,腰要挺直,抬脚时让扁担上扬,可以减轻水桶重量,落步时让扁担自然坠弯,并由此积蓄了再度上扬的力量。当我终于掌握了这种节奏,发现两桶水也并不是那么重,忽闪忽闪之间,便体会到了一种欢畅的感觉。几趟水担下来,肩头就火辣辣地疼。父亲说,担久了就好了。现在想来,当年的那些日子,虽然艰苦沉重,却从未把人们的腰压弯,并努力让生活动起来,一种充满希望的节奏。

⑧那根榆木扁担,中间的部分,由于长年和肩头磨擦,被汗水浸染,颜色变得极深。一如被希望涂亮的日子,总有与众不同的片段。一年一年,时间就在那两只铁桶间流走,许多年过去,想来农村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扁担被用得也少了吧!旧时的光阴如废弃了的老井,荒草丛生,而记忆如尘封的扁担,依然直直,就像父亲当年的身躯。

⑨那么多的生活之重,并没有让父亲屈服,而岁月,却轻易压弯了他的腰。有一次,女儿又念起“扁担宽板凳长”,父亲听了,眼神飘忽了一下。那些生动的时光已走远,扁担也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一路歌唱。一个夜里,便梦见了遥远的情景,扁担在父亲年轻的肩头颤动,两桶水也欢快地跳跃,揉碎了两轮红红的太阳。

10.仿照示例,完成本文主要情节的梳理。

女儿念扁担—_______________—外公做扁担—____________—我梦扁担。

11.阅读全文,分析本文标题“肩上扁担,桶中流年”的作用。

12.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远远望去,一根扁担的两端,就像载着两座不停跳动的小山。

13.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选自《秋天的怀念》

选文结尾写到梦中的“太阳”,链接材料中写到了“菊花”,它们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义,但具体涵义和作用又有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其不同之处。

太阳:

菊花: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